探究的近义词_探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24 来源:2002年高考 点击:

【www.0413xx.com--2002年高考】

  为提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并进行公众公司会计改革,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Sarbanes—Oxley(SOX)法案。该法案被认为是1930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影响最大的法案。自SOX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建设与完善日益受到企业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源于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手段。SOX法案颁布以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很少有学者关注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核心———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作为资本市场一种消极因素,势必为使用内部控制信息各方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伴随SOX法案的实施,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变革对全球内部控制监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各国纷纷涌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变革的浪潮中。我国自2008年以来,相继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强制审计并披露阶段。本文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文献较丰富,为深入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研究素材。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国外研究可靠性是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目标的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有助于阻止或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舞弊,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Doyleet al。(2007)用705家从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期间至少披露一项重大缺陷的公司作为样本公司,研究应计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普遍与较差的还未实现的应计盈余存在关联。Goh et al。(2011)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稳健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机制有利于保持盈余的稳健性。Luet al。(2011) 以加拿大独特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为研究背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对应计质量形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某种程度上,通过提高外部监督审计师可以减少内部控制缺陷对应计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这种替代效应很小。Bedard et al。(2012)研究发现不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类型如何,未改进达两年之久的内部控制问题与异常应计盈余显著相关。报告重大缺陷历史的公司,相比没有报告重大缺陷历史的公司,在其上一次重大缺陷报告之后,财务信息错报的可能性会持续两年之久,而其影响以非线性的速度下降。至少当某些内部审计工作由外部审计人员执行时,财务报告质量会提高。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不论是否外包,都与较低的会计风险相关。

  (二)国内研究我国学者孙芳城等(2011)探讨内部控制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被最终裁定的反倾销税率就越低。董望等(2011)的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投资者对盈余反应越大。刘启亮等(2013)的研究也表明较好的内部控制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提升作用,然而,这样的提升作用只出现在公司高管权力不集中的情况下。肖华等(2013)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持续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从而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成效初显。余海宗等(2013)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方红星等(2014)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确实能增加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李万福等(2014)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导致更大的盈余噪音和更多的异常应计,其中,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相比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更加严重。上市公司不论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普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只是手段不同。

  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监督是确保公司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内外两种治理机制。这两种内外治理机制对公司具体盈余操纵行为的治理也存在相互影响。池国华等(2012)认为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相对于管理层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更倾向于使用外部审计人员提供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杨德明等(2010)研究发现,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审计人员发现盈余管理的概率显著降低,从而表明内部控制与独立的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张嘉兴等(2014)则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在抑制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替代关系,并且这一替代关系受到企业性质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与上述文献研究结论相反,范经华等(2013) 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与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这两种机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方面存在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由上可见,国内外文献普遍认可内部控制是解决公司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代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关于内部控制与独立审计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方面究竟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国内学者的结论却不尽一致。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

  (一)国外研究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后,银行会增加贷款利率;公司改进先前的内部控制缺陷后,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平均而言,如果企业披露了重大缺陷,公开交易的贷款利差会增加。未能改进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可能错过呈报的最后期限和面临债务资本成本的增加。当企业经历一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贷款人会减少以金融契约和财务比率为基础的绩效定价规定的使用,而使用其他替代选择。Sahbaugh—Skaife et al。(2009) 在控制其它风险因素后,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审计师确认内部控制有效后,其权益成本发生显著变化,在50到150个基点的范围内波动。Ognevaet al。(2007)使用多个代理变量,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权益成本较高。然而,在控制了公司原始特征与分析师预测偏差后,较高的权益成本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联系就消失了,即得出了内部控制缺陷并不直接与较高的权益成本相关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张然等(2012)发现那些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其资金成本较低,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的公司,其资金成本更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债权人会感知到更多的保护信号,并通过放宽债务契约条件表现出来,此时债权人会倾向持有更多的债务资本以及偏好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更长的债务期限。就上市公司整体而言,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和银企关联对缓解企业融资问题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与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所面临的信贷约束,但却无法根除其对信贷约束的负面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公司、金融市场不发达地区以及产品市场竞争较激烈的行业里表现更为明显。郭泽光等(2015)认为受制于我国当下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事实,目前内部控制对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有限。

  总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债务履约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得到了大体一致的结论,虽然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比例极低。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反应与投资者信心

  (一)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取决于内部控制缺陷分类的严重程度。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和重大缺陷披露是负的价格反映。投资者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反应是调整投资风险评估的水平。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当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财务报告后附的是否定审计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时,他们普遍会降低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Wu et al。(2014)的研究就提供了“不论是单一作用还是联合作用,管理者法律责任和内部控制审计在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市场价格上都有作用”的经验证据。上述反应不仅仅来自于资本市场及投资者,Petrovits et al。(2011) 的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通过捐赠者捐赠和政府机构补助所获取的资金来源,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负相关,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内部控制信息做出反应。

  (二)国内研究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作为一项“信号”机制,降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资本市场更活跃的股票交易和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从而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越好,市场评价越高,越能增进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度(余海宗等,2013)。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投资者对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会做出积极回应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跌(杨清香等,2012)。个人投资者对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具有明显的风险认知,对不披露缺陷或者仅披露的重要缺陷并没有进行差异化的风险认知反应。否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会降低投资者对标准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

  显而易见,国内外研究均认可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市场会对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价格反应,投资者会根据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严重性程度调整自己的风险认知,进而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反应

  (一)国外研究Goh et al。(2013)以财务困境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意见(MWO)增加了审计师对财务紧张公司发布持续经营意见(GCO)的可能性。未能改进重大缺陷的公司,随着重大缺陷数量的增加,表现为审计费用大幅度攀升和审计师辞职的较高可能性。研究还发现,未改进公司更容易收到修改的审计意见和持续经营意见。会计事务所在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会增加审计收费,尤其是在内部控制问题严重的情况下。Abbott et al。(2012)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职能(IAF)提供的外部审计帮助会显著降低审计收费。内部审计职能强大的组织监督地位、预算资源投入、内部审计外包服务会显著降低审计收费。Patterson et al。(2007) 研究模型表明SOX法案实施结果导致审计风险增加。Hoag et al。(2011)以大样本研究2004—2007年四年间按照404条款出具的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发现改进重大缺陷的公司审计费用下降,而相应的费用下降情况却不会立即发生。

  (二)国内研究杨德明等(2010)认为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而这种替代效应随着审计费用的提高(降低)而有所弱化(强化)。李越冬等(2014)在进一步检验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相互替代作用的基础上,还发现企业内部重大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独立审计费用增加的现象在国有企业里更加严重。张旺锋等(2011)的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审计收费的机理,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外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带来审计质量的提升,并导致审计收费的降低。盖地等(2013)的研究则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的不对称性,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其独立审计费用增加,但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对降低独立审计收费的作用有限。另外,还有一些文献探究了内部控制对高管的权力制衡状况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发现。牟韶红(2014)认为企业高管权力越大,独立审计收费越高;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约束高管权力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带来的内部控制失效问题,从而可降低审计收费。

  对国外与国内开展内部控制信息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文献更多、更深入,也更成熟。

  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其他经济后果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高管责任国外研究

  多角度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赔偿机制的关系。Hsu etal。(2012)研究薪酬委员会是否会使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意见去调整CEO/CFO赔偿结果,是否依赖薪酬委员会财务专家水平去加强内部控制。通过使用不同的财务专家测量方式,发现这种关系在有更高水平财务专家的公司里更明显。由此进一步验证了薪酬委员会包含财务专家董事的重要性。Hoitash et al。(2012)的研究模型中将因变量定义为CFO赔偿变量,包括:总赔偿额、奖金赔偿额、股权赔偿额和工资。CFO总赔偿额、奖金赔偿额和股权赔偿额,经分别检验发现,每一项赔偿额都与内部控制报告重大缺陷的披露(不论是ICMW存在性还是ICMW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在经济意义显著。此外,具体账户层面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公司整体层面的ICMWs是相对的)披露与CFO补偿之间也存在这种效应,这突出了CFO职业的特殊性,即CFO责任大小与赔偿金额息息相关。CFO在内部控制监督合规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OSO 2004),SOX法案颁布后CFO更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因此,CFO赔偿结果可能部分取决于内部控制报告质量。针对企业高管处理会计信息的不当性,公司实行高管薪酬追回条款后,财务报告重述率下降,投资者和审计人员认为补偿追回条款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特别是,企业采取高管薪酬追回条款后,企业盈余质量增加。

  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卢锐等(2011)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在国有控制上市公司里协同性更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在不断提升。罗莉等(2015)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呈现出不对称的变化(粘性),意味着薪酬制度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高管薪酬粘性这一特征。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关系

  国内外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颇多,但致力于研究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的文献较少。李万福等(2011)首次从投资效率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当企业面临投资过度或者投资不足时,公司较差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加剧这一现象的发生。研究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Cheng et al。(2013)为探讨SOX法案强制披露的成本效益性,研究了按照SOX法案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这些公司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前,公司财务状况有约束时会出现投资不足,公司财务状况无约束时会出现投资过度,然而,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公司的投资效率会大大提高。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能够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两者在抑制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存在分工效应,即公司治理主要抑制意愿性非效率投资,而内部控制主要抑制操作性非效率投资。高质量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然而,在管理层权力过于集中的国有上市公司里,这种抑制作用大大减弱。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其现金持有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企业内部存在的过度投资问题,有利于企业高效地持有现金。

  六、结论

  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具有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作用,这一点被会计与审计界广为接受。学者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基本上得出一致的结论: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资本市场对高质量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使用是普遍接受并信赖的,而这些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经资本市场上众多信息使用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使用以后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要求,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增强投资者信心。尽管自SOX法案实施以来,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争论从未间断过,但监管机构一直致力于高效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务界也一直在践行内部控制制度,为理论界探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石和实践土壤。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文献是基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背景开展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的,成果较丰富,研究较深入。而我国自2008年以来,随着内部控制建设步伐的推进,以我国新兴加转型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也多了起来,但相比国外研究,研究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差距,这也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笔者还发现国外文献通常基于多个视角开展内部控制研究,问题深入,思路开阔,往往容易形成首创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审计反应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往往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索,有的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改进对审计收费以及审计师发表持续经营意见的影响,有的研究公司信息技术能力与审计收费以及审计效率之间的关系,还有的研究内部审计职能对独立审计的帮助等等,而国内的研究更多只是关注内部控制质量与外部审计替代效应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即使研究主题相似,也往往容易掉入国外已研究范式的泥潭,不容易形成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目前检索的国内文献来看,实证研究数据选取的都是基于2012年及以前的样本数据,而2012年以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还未全面进入强制披露阶段。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阶段的研究结论应当具有差异性。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步伐的推进及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时间与数据的累积,势必为检验内部控制信息自愿与强制披露的差异性,以及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提供丰富的经验数据。因此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研究的繁盛时期令人期待。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a/19863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