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更新时间:2020-04-05 来源:2014年 点击:

【www.0413xx.com--2014年】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溧水区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于2014年5月12日启动。为了解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10月中旬,市人大代表溧水组通过视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对溧水区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溧水区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情况

  溧水区实施改革的医疗卫生机构共5家,分别是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防所)、区妇幼保健所、区精神病防治院。按照全省区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统一要求和做法,此次改革的重点是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同时,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区级医院运行新机制。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医院从药品中不再有收入,“药”不再养“医”,药品销售金额占业务总收入比重明显下降,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住院次均费分别下降187元/次、157元 /次,门诊次均费用分别下降3。88元/人次、23元/人次,药占比比去年分别下降4。49%、6。45%。上调了门诊住院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治疗费等医疗服务价格。在价格调整上,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医改后患者挂号由原来支付3。8元变成个人支付2元(其余8元由社保与新农合基金支付),其他3家医疗机构医改后患者挂号变成个人支付1元(其余9元由社保与新农合基金支付)。公立医院改革运行4个多月,取得的效果与预期基本一致:药品零差价彻底实施,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不同程度提高,财政投入增加,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 存在的突出问题

  溧水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运行实施4个多月,总体上出现药品费用和药品占比减少、均次费用下降、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是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相比仍有距离,与苏南先进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公立医院硬件设施装备落后,群众住院难问题突出。目前,溧水区五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除区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其他四家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在全市处于落后状态,尤其区中医院消防设施整改难以达标,易地新建进展缓慢。其次,溧水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检测设施装备与苏州XX市、XX市XX区同类医院相比较为落后;再次,溧水区医院资源总体不足,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1。75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7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6张(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4张)、床护比1:0。3(护士条例规定1:0。4)。总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容量已不能满足群众对医疗优质服务的需求,住院高峰时患者往往要排队住院。

  2、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的公益性难以体现。一是补偿未到位。通过区人民医院及中医院4个多月的运转情况来看,通过提高医院服务项目价格的补偿未达到减少药品收入的70%,而XX市XX区第一人民医院、XX市XX市第一人民医院都达到80%以上。据测算溧水两家区级医院全年因此减少的净收入约 2500万元无法得到补偿,给医院的运营带来困难。二是医院历史负债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区人民医院易地新建负债2。6亿元,中医院2600万元,医院运营压力较大。因此,医院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削弱了医院的公益性。

  3、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医技人才严重紧缺。一是人员总量不足。目前溧水区各医疗机构均存在人员紧缺问题,溧水区医疗卫生人员总数2024人,人员总数比江宁(4476人)、高淳(2314人)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数相比也较少。二是年度进人计划少。2014年溧水区下达46个(人民医院 17,中医院14,乡镇卫生院8,精神病院4,公卫3个)进人计划,2014年江宁下达193个(人民医院70,中医院和二院各30,乡镇卫生院56,公卫7个)进人计划,高淳下达72个(乡镇60,精神病院8,公卫4)。三是高端学科人才引进难,医技人员招聘难。XX市XX区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引进何国平、岳茂兴等教授级专家带动心脏科、急诊科快速发展,武进高新区医院引进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团队常驻当地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里专家优质服务。XX市XX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江苏大学合作成为附属医院,聘请上海各大医院专家提高技术支持。两地引进博士生3至9名,研究生200多名。而溧水区引进的研究生留不住,有的签了协议还被省市医疗卫生机构挖走。近两年全区共有113个进人计划(含乡镇36个编外人员一次性择优进编),招聘92人,空缺21个岗位。乡镇全科医生两年16个进人计划只招聘到3人。今年招聘录用的26人中有18人已在溧水区编外工作。四是医疗卫生人才再培养不够,对外交流少。XX市XX区第一人民医院、XX市XX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选派20名左右医护人才去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进修,而我区医护人才学习进修局限于上海、南京各大医院。

  三、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启示

  1、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XX市人大将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一号议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全市投入20多亿元用于公立医院建设和设备投入,其中陆家镇政府投入卫生院建设达4亿元。XX市重视医院规划布局,第一人民医院共三个院区,各有发展侧重点,有利于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降低管理成本。XX市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合理核定区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全区医护人员编制从原先的2000多名核实到7000多名,保证了全区医疗机构正常运营发展。XX区政府与国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委托国药集团代建一幢18层外科楼,实行政府交钥匙工程,政府负责偿还债务。XX区政府投入5亿元建设镇卫生院,建立区医院与镇卫生院结对医联体,形成特色专科,连续四年招聘大学生村医(本科)120多名。

  2、加快人才引进,医院装备服务能力不断强化。XX市引进博士9名,“333”人才3名,硕士研究生213名,建立1个实验研究中心,3个专科实验室,实施“131”(10名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医院设施装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XX区对照医院标准,对一般科室、重点科室必备的技术项目,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上优先支持,先后引进华东地区首台西门子炫速双源ct、西门子128层ct,对医院整体装备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高端人才引进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先后引进高级职称专家2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89名,呈现出引进一个人盘活一个科室的良好势头,16个专科先后跻身于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行列,并在县市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3、注重内涵建设,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完善。XX市重视医院文化内涵建设,组建集团医院,实行“一院三区”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管理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要求,收费按照二级医院标准要求收取,严格考核门诊、住院和每床日均次费用等费用情况,要求不高于XX市同级水平,并与绩效考核、医保支付、财政补助挂钩;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优化医疗服务行为,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处方点评等措施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科学诊疗,以此保证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医生不会多开检查单和治疗单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四、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统筹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以争创三级医院为目标,明确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公立医院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推动开发区、永阳镇卫生院的易地新建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抓好现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医疗服务的平台,使居民不出乡镇、社区就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建立以区带镇医疗联合体,加大区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力度,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形式,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使一般诊疗和康复、老年病、慢性病等问题在乡镇卫生院就地解决,实现病患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2、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财政长效投入机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政府对公立医院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政策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资金分配。要理清区级公立医院历史债务,并逐步化解,建议区财政每年要列出专项预算资金,优先支持区级医院重点科室技术项目大型设备的购置。加快区中医院易地新建的推进力度,尽快盘活区人民医院的旧址资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市政府应尽快落实同城待遇,为郊区引进医疗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市、区出台有关激励政策,鼓励离退休医疗专家到郊区服务,提升郊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二要解放思想、科学核编。根据基本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和区级公立医院创建标准核编到位,借鉴周边地区及本区医疗卫生队伍结构的特点适当放宽年度进人计划,对缺岗多、招不满的紧缺型专业人才适当降低招聘门槛,招聘大学生村医充实基层卫技力量。三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议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博士以上高层次医疗人才纳入区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享受相应人才待遇。四要深入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德档案,加强对医德医风进行考评,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4、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医技水平。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力度,加强医疗骨干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要放宽区级医院编外用人政策,适当放宽乡镇卫生院进人学历条件,通过每年从编外人员中公开考试考核择优录取部分优秀人才充实医疗队伍。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市三级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技术支持,提升区级医院医疗水平。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医生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强医院对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派一批医护骨干到省市三级医疗机构、国外医疗机构跟班学习进修,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社区养老,主要是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就近、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发挥社区养老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全面实现“老有颐养”的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XX区社区养老现状

  截止2013年底,XX区户籍总人口为93万人,老年人口为20。2382万人,占总人口的22%。近年来,XX区社区养老工作积极推进,老人们不同程度都享受到了社区养老服务。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XX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街道层面有6家,社区层面有118个社区设立了养老服务站。其中,符合XX市标准的有98个,a级(50 平方米以上)66个,aa级(面积100平方米并拥有5张床位)16个;aaa级(面积150平方米并拥有10张床位)16个。7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由社区自己运行;19 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由街道社区提供用房,交给社会组织运行;2 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由社会组织租赁,街道提供一半租金。有7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装修费用由街道出资,20个由社会组织出资,通过申请公益创投予以补贴。

  2、服务项目开展情况。XX区各社区养老服务站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积极开展照料和托养服务、就餐服务、康复服务、心理关爱服务及文体活动、保健、培训等综合养老服务30余项。金陵六村等37个社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南秀村、大方巷等11个社区开展短期托养服务;工人新村等19个社区开设了“银发餐桌”。 38个社区能够开展康复训练;41个社区建立“心灵茶吧”;依托“心贴心”修脚网,建立了16个固定点,成立了14个上门服务组,为1万多名老人开展低偿修脚服务。大方巷社区开展音乐照顾服务,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深入养老机构及社区开展活动96场次,服务3000人次。

  3、社会资源利用情况。近年来,瑞海博老年康复中心、鹤颜养老服务发展中心、青春助老驿站、朝夕相处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组织陆续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全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共有39家,其中专业负责社区养老服务站运作的有21家。在区政府提供租赁房屋的基础上,引入了“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立老年茶社、老年影视厅、老年照相厅、老年网吧、免费讲座、老年大学等,服务队伍人数已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95%以上的人员经过考试获得初级护理员证书,其中30%的人员拥有中级证书。

  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要求每个社区40%的办公用房用于提供养老服务,但在目前社区自身办公用房都没有完全达标的情况下,很难真正执行。有些社区由于用房紧张,1a级养老服务站(50平方米)至今未能落实到位,只能一房多用,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设施、功能、标准、供养水平都比较低。另外,有些社区养老服务站没有专职人员,就算有一般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岗位培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服务水平不高,标准缺乏统一。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很多是下岗职工,其中,又以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居多,虽然他们经过短暂的服务技能培训后能够上岗,但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并不高。而且,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再加上条件限制,各个社区在服务项目的提供上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社区服务项目较多,有的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有的服务质量较高,有的服务质量较低。

  3、依靠社会偏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社区养老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社会组织不太愿意参与进来。目前XX区参与社区养老的社会组织共有39家,其中负责社区养老服务站运作的只有21家,而且运作情况大都比较艰难。就算有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政府培育也不够,没有统筹利用好社会组织的各种资源,如医务人员、志愿者队伍等,要是没有更好的补贴政策,就会留不住项目,也留不住人,社会组织最终只能是自拉自唱,自生自灭。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4+2+1”的家庭结构与“老有所养”的需求,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只重视gdp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理念上。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较差,导致老年人没有享受到普惠的社区养老服务。

  2、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社区养老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上层弱、中层空、基层虚的现状,机制运行缺乏统一标准,社区权、责、利不一致。同时,政府职能在社区养老中存在缺位现象,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3、财政投入偏低。据统计,XX区2013年可用财政收入为49。58亿元,其中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总额为2898万元,占区财政收入的 0。58%。扣除机构养老的投入,用于社区养老的投入及补贴为463万元,仅占区财政收入总额的0。093%,与机构养老的财政投入比为1:5。26。由于资金投入和扶持不够,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基础设施破旧更新不及时、建设不到位,服务项目也难以拓展,有些老年饭桌由于亏本无法长期运作。

  四、关于完善社区养老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参考有关政策文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现就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社区养老作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求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社区养老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养老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2、统一标准,建设队伍,强化社区依托作用。区政府对社区养老的领导体制要有明确分工,在民政部门指导下对老龄委机构独立强化,成立“关心老一代协会”;在街道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统筹社区养老事务;在社区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站,具体承担社区养老的服务和管理,最终在全区实现统一服务设施、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质量的“三统一”标准。每个社区明确1名专职社工,专门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每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不少于3名的服务人员,并分批选送他们到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提高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

  3、完善机制,激发活力,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尽快建立“党政主导,民政部门组织领衔,相关部门协助,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养老提供菜单式订制服务项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开放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管理运营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养老教育培训、咨询评估、标准制定、质量监督以及第三方认证等服务,逐渐将升级后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交由社会组织运作,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一、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1、健康需求不断增长,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XX市XX区常住人口130万,户籍人口93。43万人,其中60岁以上20。2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1。66%。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白领亚健康状态的增加,驱使健康服务业需求快速增长。

  XX区集聚了全省医疗资源优势,是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基础医疗的主要选择地。有三级医院13家,占全市三级医院的一半,病床数14177张,门诊量 1225万人次。其中省人民医院外省市病人占出院人数比例达到40。1%,市儿童医院更高达63。1%。2012年收入94。65亿元,单张病床收入 66。763万元。巨大医疗市场及潜在细分市场显示健康服务业巨大潜力。京沪、沪宁、宁杭等高铁干线,极大拉近南京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时空距离,增强南京的集聚辐射功能。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XX区人文与科学素质较高,健康管理理念逐渐被接受;居民对于健康消费需求已逐步由简单、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

  2、资源禀赋倍显优势,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1)医疗资源雄厚。XX区集聚 13家三级医院,333家医疗机构;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0余个,6名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917名医药学教授、副教授,460名医药学博士生导师,9个医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医院病床数14177张,医生4911人。2012年总诊疗人次达到1224。8万人次。

  (2)科教资源丰富。XX区是中国最具资源禀赋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集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为一体,专业人才高度集中,集聚了南京大学等20所高校,120余家科研机构,5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7名两院院士,专业科技人才10多万人; 7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级)和20多个特色专业园区。XX区集中了江苏省近40%医药科研实力,拥有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先天条件。高校、高水平医院拥有XX区53。6%健康服务业授权专利,具备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多重优势。

  (3)山水人文资源丰富。XX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滨临长江,生态环境优美,为打造集保健、养生、休闲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健康中心提供了便利条件。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促使健身、休闲、旅游等健康服务业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健康用品、健康食品、健康服务等必将大有作为。

  (4)科技社团释放活力。区内行业协会、学会、民间非营利组织众多,特别是驻地省科协所属医学会、药学会、中医药学会、预防医学会等20个医药类学会,是跨部门、跨领域第三方组织,汇聚了健康领域政产学研用各界人才,集聚专家、信息、科技、项目、科普、渠道等稀缺资源,覆盖影响全省近百万医药工作者;在科技服务、学术交流、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标准制订,科学普及,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是整合资源,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3、产业体系快速壮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2012年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XX区拥有医疗服务业机构138家,全年营业收入12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营收的20%。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机构132 家,全年营业收入7701。7万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营收的1。2%。其他支撑产业机构达498家,全年营业收入50。8亿元,占全区健康服务业营收的 79。8%。

  (1)产业体系初具规模。XX区现有生命健康企业768家,涉及医疗服务、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育健身等多种门类。截至2012年底,区内生命健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企业孵化功能逐渐发挥,层级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5月,共有24家企业入驻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其中在孵的医药科技、研发类企业8家,医药器械贸易类企业5家,其他健康产业类3家。

  (2)载体建设不断健全。区内载体建设重点 “一园两片”,已初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布局。五台山生物医疗孵化园初具雏形,南京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等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汉中门地区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园、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开始起步,健康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以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运动健身、中医养生保健、健康服务、健康管理为主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4、政策利好陆续出台,激励机制动力凸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系列政策大大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江苏省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等系列措施;国家卫计委《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为社会办医提供了发展空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应政策密集出台,大大加速医疗器械的发展;保监会明确健康体检、紧急救援服务计入理赔支出成本。计划生育二胎政策推动妇产、医疗器械、儿科用药市场发展。《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完善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强力推动XX区健康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统筹难以协调,医疗资源未能共享。健康服务业是新产业门类,目前政府部门还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统筹。医疗卫生、生物医药、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健康用品、健身养生等产业各行其是,未能互相支撑、融合发展,形成具有XX区特色的健康产业链。部分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缺乏高端优质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区内虽然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医疗机构、高水平院校、高水平科研院所以及高品质养生休闲公园,但是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可开发的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驻地单位,彼此间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区一级政府对这些单位利益和目标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调动这些机构服务地方健康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医疗综合体。大型医院作为区属内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竞争压力不够,导致集群活力不足。医院各自独立,加之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内部合作程度低,无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2、高端市场培育不足,细分市场有待开发。XX区汇集了各类高端人才和商务人才,对个性化定制、质量好、服务优的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对个人健康顾问、私人诊所、高端医疗机构等高端服务增长迅速;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放松,将带来每年新生儿数量的增加,高端妇幼保健需求也会大幅增加;此外,XX区老人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空巢老人较多,对高端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较为迫切。然而目前对于这一细分市场的培育开发明显不足。由于医疗资源的紧张和供需关系的失衡,多数公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服务理念欠缺。虽然医疗机构设立了专家门诊、特需门诊、高级病房等针对高端消费人群的服务,仍然满足不了高收入人群的需要。

  在健康管理与促进产业链分布上,主要健康服务机构集中在养老、体检服务、健身服务、美容服务方面,在健康咨询、诊断服务等高端环节还较少,在三级医院周围正形成一些健康管理新型产业形态,但专业化分工不细致,高中低产业层次未能兼顾,高端需求开发不够;美容整形、减肥瘦身、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健康咨询等个性化需求未能有效挖潜。在创新链部署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医院、高校院所在高端医疗器械资源整合与健康管理及促进领域的创新布局上明显不够,以中医保健为特色的健康养老、养生休闲方式有待探索,健康管理与促进领域有待社会资本进入。

  3、医疗器械产业链有待完善,要素资源需要整合。医疗器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边缘产业,涉及医疗、机械、电子、it等多个行业,准入壁垒较高,因其产品精密性和科技含量高、环节众多,对基础工业的要求特别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医院、高校院所在高端医疗器械资源整合不够。一是产品结构偏低。产品局限于传统常规产品,缺乏中高档产品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不健全,缺乏强势发展的上、下游支撑配套产业,产业集中度低,在产、学、研、医各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与联盟,难以形成高效、健全或资源、利益均可共享的产业链,行业的科技人才、物资和信息资源没有整合利用。二是缺乏统一标准。企业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拥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复合人才短缺。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差异大、品种类型多,需要有学科交叉背景人才。目前研发中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短缺,科研成果转化难,均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4、部分产业缺乏监管,行业发展亟待整合。健康服务业涉及多个与民众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服务领域,统计指标体系与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从当前XX区建制来看,健康服务业很难归类于某个单独主管部门,处于监管缺位状态。健康服务业涉及生产、服务等环节,一些保健产品、美容美体、休闲健身、养老康复服务业,鱼龙混杂,缺乏行业标准,公信力不强;健康服务与促进、健康保险行业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很难被纳入卫生部门管理,而其创新活动也很难被经信或科技等主管部门纳入管理。

  5、龙头企业培育不足,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基础的。龙头企业是形成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支柱。目前,在健康产业新链与产业链布署上,集群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6、产业人才结构失衡,职业教育急需补位。虽然XX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科研人才,但与健康服务业及支撑产业相对应的高技能人才、复合性人才数量严重匮乏,职业技能人才结构矛盾还十分突出。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较少。在高端市场环节,既具有医药保健专业背景,又具备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低端市场环节,相应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缺位,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的“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超前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较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急需打通。

  三、关于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1、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结构与制度战略。

  (1)顶层设计。结合XX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实践,建议XX市成立 “健康服务业促进委员会”,围绕健康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中的高端诊疗和特色医疗服务、医药研发、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等产业,做好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构建智力技术支撑。

  (2)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和睦家”、“爱尔眼科”等高端、特需健康服务机构商业模式,采用龙头企业引进、行业政策试点、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模式,合力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

  (3)产业链招商。完善和延伸“健康跟踪、西医治疗、中医调养、体育复健、休闲养生”的产业价值链,有针对性地对各支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缺口和短板强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辐射效应。大力引导产业投资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生产,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让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等共同投入和分担的保障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联动合作模式,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集“研、产、医、购、养、游”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业高地。

  (4)分类推进。以健康服务业发展联盟为基础,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聚焦产业高端、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共建合作平台、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投资环境、提供人才支撑,全力推动健康服务业集群式发展。优先优惠开放高校、医院医疗研发资源,打造医疗实验共享、药物临床试验外包服务平台。

  2、发展特色健康产业,培育高端消费市场。

  高端健康服务被认为是未来健康服务产业的最大增长点。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应突出高端医疗资源,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医疗服务产业,打造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服务层面广、服务层次高,具有省内一流水平,面向全国的高端特色医疗服务高地。

  (1)高端特需医疗中心。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和引入各类专科医院,重点发展品牌化的生殖保健、整形美容、口腔修复、眼科等特需医疗服务,成为南京特色医疗服务窗口。重点打造高端护理和康复服务;重点打造慢病管理、康复保健等服务。

  (2)高端健康服务中心。与市内三甲医院高级专家资源相衔接,从事高端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导医、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网上和电话预约三级医院的特需诊疗、高端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区域医疗资源,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患者与医院之间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智慧医疗、数字医疗,全面提高医疗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健康体检、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健康评估中心、康复疗养中心、银发颐养会所、生态休闲养生公园等场所。

  (3)培育高端消费市场。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渠道开展高端消费市场培育行动,开展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跟踪、健身旅游休闲、中医养生文化等健康服务宣传体验活动,促进建立行业标准,培育服务品牌。发挥学会、协会影响力、凝聚力,带动会员与群众积极参与,以此提高行业公信力,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3、促进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健康服务效益。

  积极推动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纵向合作,引导三级医院专家和社区医院专家组成各种类型的专业团队,对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综合干预;积极推动三级医院与健康服务和管理机构的横向合作,鼓励三级医院将相关特需服务社会化,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第三方检测企业和药事服务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提高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测能力;积极推动健康体检与医疗服务结合,鼓励民间机构投资,联合三甲医院设立涉及核磁共振、ct等方面的专业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

  (1)整合医患资源。可以借鉴旅游城市“游客中心”的做法,依托相关机构成立“XX市就医指导中心”,面向全国推介医疗资源,并为来南京就医的外地病患提供问询、指导和增值服务,为医院和患者搭建信息沟通平台。

  (2)整合医保资源。积极争取健康保险政策试点,市内保险机构强化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联合,开发新的健康保险品种。

  (3)整合校企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实验室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基因检测、药物筛选、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内力求突破。对高校科技人员携成果在XX市落地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4、加强职业人才培养,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聚焦健康服务产业链人才薄弱环节,鼓励企业与市内医药类高校以及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普及健康咨询师制度,联合社会化办学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健康服务业提供高技能型人才支撑。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支持企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考核和评聘科技人员的制度;加紧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吸引优秀博士到产品开发第一线,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骨干采用期权、期股的激励机制,对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引入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创新创业的给予政策资助。依托美中医药开发协会南京俱乐部等海外背景的行业协会,定期向海外推广XX区健康服务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健康管理人才来XX区创新、创业

  5、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康产业集群。

  (1)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政府在制定健康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发展制造业所需各类要素的集中,围绕与健康产业相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的在线维护、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集成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标准规范试点、行业区域示范,引导企业在规划中形成产业集群,实现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利用经济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入驻,支持健康服务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做大做强。对如医疗器械龙头巨鲨医疗、健康信息化龙头南大苏富特、保健品龙头康宝莱公司、健康服务业龙头中脉科技等,在科技项目、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3)加快创新企业培育。鼓励小微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自身定位,自觉增强研发能力,推进产品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生物医药孵化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医药研发外包、与资本联姻、与大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实现商业化。

  (4)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重点组织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创新项目,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依托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中高端医疗器械,延长医疗器械产业链,全面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充分整合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在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兼并重组扩大实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6、发挥科技社团与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标准,完善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协会联系业内政产学研医金介的桥梁作用及智库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移。制定行业标准,参与有关行业法规的讨论和制定,加强行业协调,制定有关健康服务业行约行规、经营规则等自律性规章和标准。跟踪研究所在行业的典型案例与示范企业,总结经验模式,搭建行业内企业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完善评价机制,对于特殊岗位,重实际成绩、重人才发挥的实际效应;完善技工、技师的考评机制,成立各领域健康服务业的行业协会联盟。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康服务机构之间的行业监督机制,通过行业机构间的相互监督和合法举报,促使形成行业自律。继续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优势,定期委托其对健康服务机构评估,促使服务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7、推进智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协同创新。

  围绕健康服务业创新的薄弱环节,重点面向新药研发、健康管理、健康商业模式、健康保险研发等领域,布局一批创新载体。鼓励区内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各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合作设立健康服务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基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产学研联合体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开发自主创新产品。以促进产业集聚为主线,以“专业化、规模化、创新化、生态化”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a/24458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