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发展现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8-19 来源:旅游管理 点击:

【www.0413xx.com--旅游管理】

  近十余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除了国家办学力量之外,还有民办大学、成人教育等,这些旅游院校、系或专业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管理及服务专业人才。从社会反映来看,研究生、专科生和中等职业学生基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社会反响却不好,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⑴作为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旅游院校和旅游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旅游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探索旅游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旅游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

  199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为209所,到2006年底则有762所,增长极为迅速。在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本科教育却凸现出一些日益尖锐的问题:

  1.1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次,但是以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却很少留在旅游企业。汪见明的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与旅游行业蓬勃、快速发展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

  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想进入旅游企业发展,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具备竞争优势。旅游业是非常具有综合性的行业,各企业需要的工作岗位除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外,其它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如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也能做。甚至某些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有可能竞争不过其它专业的学生。林海英在其研究文章中以亲历的旅游景区招聘为例说明这一问题:某景区需要招聘旅游市场营销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在笔试和面试时,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其它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他们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它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结果造成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渐缩小,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能力不强,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而这种示范效应又给以后的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1.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困难

  由于前面提到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缺乏竞争优势,该专业有被社会和学校边缘化的倾向,这使得旅游院系的招生情况每况愈下。选报旅游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旅游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因此,有的学校缩小规模,减少招生人数;有的学校的旅游院系与其它专业合并,甚至停办旅游专业;部分旅游专业的本科学生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要求转专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旅游院校的办学处于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以至于有人开始怀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2 旅游本科教育问题突出的原因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尴尬或者不成功已经是教育界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大多侧重从学校专业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而笔者认为,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问题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教育管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2.1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是“外延式”的增长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行,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展很快,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5年这五年期间,我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了23.5%;而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则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22.8%,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01.8%。“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在旅游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虽然说明了高等旅游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也反映了旅游教育结构的不平衡。从行业的现实需求来看,旅游企业需求量大的往往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这与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吻合,但是高等教育增长却反常地超过了中等职业教育。另外,校均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幅度,这反映出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虽有扩大,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外延式”数量增长模式,而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这种外延式发展的结果就是: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纷纷组建或改建旅游系(专业),但成立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难以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

image.png

  2.2旅游本科教育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队伍不精等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教育部的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应该培养应用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缺乏明显的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刻理解,其培养目标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已有的水平和能力,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再次,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来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服务性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2)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一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时,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却被大大压缩,用更多的课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学生过早、过多地进行专业学习,造成旅游专业一些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发展后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为了与旅游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花在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脱颖而出。

  (3)师资队伍不精

  作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工者,旅游管理本科教师除了应该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而在我国,目前活跃在旅游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是高校的硕士、本科毕业生以及半路出家的教师,他们几乎都是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少有旅游岗位上的工作、实习经历。另外,由于受到学历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能力的行业人才却不能进入高等院校任教。这就使得本科教学趋于理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缺乏竞争力。

  2.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定位比较盲目

  针对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查显示:在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即在培养中的旅游人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状态经由不同学习阶段产生了变化,但总体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还都比较盲目:学生对本专业的最初认识都限于导游、四处游玩;经过一段理论学习之后意识到旅游的产业性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等诸多问题,涉及较多的专业方向是企业管理性质较为浓厚、相对正规的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方向,但会感觉专业涵盖范围博而不专,基础不牢固、实践经验太少,自主学习的难度太大;经历过实习环节所从事的一线劳动岗位工作之后,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旅游相关工作,要么是对旅游业艰苦的基层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要么是对基层岗位的管理成分太少而感觉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缺乏学习及工作动力,要么是对旅游业基层岗位的薪资水平不够满意进而希望跳槽到其它行业,要么是希望通过考研来摆脱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混乱、职业定位盲目的现状却与旅游业界需求高质量实干人才的状况形成鲜明反差。学生自身的盲目状态也导致了教育单位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的能耗比相对其它专业较高,专业教育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4]

  2.4旅游行业的状况和社会环境对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不利

  很多旅游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只看重被招聘人员能否马上胜任基层岗位的工作,这就使得旅游专业本科生在与具有一定技能的专科生、职高生竞争时缺乏优势;企业也不愿意花更多成本继续培养员工,使得本科毕业生感觉缺少发展空间,因而缺乏学习及工作动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还不成熟,很多行业都存在市场不规范、从业人员的待遇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例如:酒店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旅行社经营管理问题严重,导游大多数是兼职,没有固定收入,在工作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还不能被社会所认同。加上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传统思想,认为旅游行业的工作都是服务性质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这就影响了学生选报旅游管理专业,使得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相关企业工作。

  3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遵循教育的基本常识,作为一个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尽管我国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分析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当能找到一些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3.1教育管理部门应控制总体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如何在旅游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的情况下,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使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布局,发挥其最大效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对此,已有学者提出,走“内涵式”道路需要控制规模、调整结构。[3]首先是规模的控制。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审批时把握好尺度,既让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有适度的超前发展,又对快速的数量扩张有适度控制,以期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此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旅游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得到旅游行业公认的知名品牌院校。其次是结构的调整。目前,各高等院校纷纷升格或新建旅游本科院系(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把好审批关,使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2006年,我国的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到941所,在校学生达37.37万人,规模又重新超过旅游高等院校,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进行调整。

  3.2旅游高等院校应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培养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

  目前,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二是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5]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各旅游本科院校不应盲目采用哪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本院校的性质与办学目标,设置切合实际的专业和培养目标。但是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前景以及从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长远发展后劲来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应是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在保持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应注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以及旅游学类的核心课程投入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对于旅游专业课,则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体现本科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适用性、前瞻性。

  (2)加强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在强调旅游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行业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培养的。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其次,对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最后,要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

  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旅游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保证,是旅游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旅游院校应鼓励或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塑造“双师型”教师;或者输送部分优秀年轻旅游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的旅游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深造和进修,以保持办学活力,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从长远来看,通过造就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还能破除“服务技能无科研”的传统认识,打造出擅长由“现象”升华至“理论”层面的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体系,逐渐形成在自身上的学术研究带头人以及合理的学术梯队,进一步为旅游院校各层级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战略做出智力支持。

  (4)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其一,积极拓展校企联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渠道。以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为例,它由中旅集团系统的六个单位出资兴办起来的,随着近两年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把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现只招本科和研究生。其校企联合办学形式体现出较强的教学资金及资源优势,并且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通过国际认证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单位。这种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的模式,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具有全新意义。

  其二,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旅游院校还需要积极到当地旅游企业去“挖人”,聘任一些担任过重要职务的管理者和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来校授课。这些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讲课很有特色,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且可以进行案例教学,把行业中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这样授课的收效非常好。

  其三,旅游院校还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网罗旅游教育专家级人才,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

  其四,旅游院校应与多家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建立起“选拔+培养+实习+就业”的旅游人才培养加工模式。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旅游系为例,他们与2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开放性旅游实践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就业。[4]

  在此,笔者也仅从教育管理部门和旅游高等院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问题的措施,但正如前文所述,导致旅游本科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企业人才理念偏差、旅游行业发展不成熟、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如何针对影响旅游本科教育的社会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而可行的对策,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1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