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有哪些专业】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18 来源:公共管理 点击:

【www.0413xx.com--公共管理】

  1目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割不科学等问题。第一对研究生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院系领导认为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归属于研究生院管辖,所以在资源配置上,由主动调配转变为被动等待,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发、挖掘中来,没有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学校总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需要各方面硬件与软件的投入与配合。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科研培养经费却没有呈现相应的增加趋势,因此,大大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发展。第三,本硕资源未实现共享。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本硕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离,是大部分教育资源出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由于本、硕的教学安培不同步等问题,造成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造成任课老师的时间无法合理安排,从而大大浪费了人力资源。

  1.2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典型模式。教师在讲学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起着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位置。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讲教材、分析教材这些单一的授课方式,在狭小的课堂这唯一的舞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卷面成绩成了教学成果的直接反映,而广大教师与学生早已习惯了这些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采取任何措施将此类传统打破。其实,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师安于现状,不突破创新新型授课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此类教学模式导致“重教而轻学”;第三,学生只会花心思在记忆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学习探索过程的重要性;第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第五,考试选拔取代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培养机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削弱,直至被忽视。

  1.3协同创新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活动应当始终坚持的原则和理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理念未能及时转变。首先,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认为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便独立于社会、政府、企业而被局促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当前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尚未形成。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其培养主体是多元化的,而每个主体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扮演者不同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而当前的教育模式仅仅是大学这一单一主体在进行,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培养过程尚未形成。

  2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2.1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研究对象。其培养目标的是为政府、企业等公共组织或机构提供优化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全方位人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必须掌握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素质。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高校在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挖掘与开发。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仍以学术型、科研性为主导培养模式。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状态对于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要求。为解决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必须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从校所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面,建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研究团队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2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意义

  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形成了校所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多种培养形式。通过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架构合作桥梁,实现社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从而实现提高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综合实力的目的。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相互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在奠定学生理论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发展。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的新途径与新趋势。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政策、生产、科研的结合,不仅能够发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良好结合,更有利于书本理论与实操技能到达辩证的统一,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路径建设

  3.1提高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招生标准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都在扩招,但是招生标准却不能降低。公共管理类是国家重点学科,在保证招生名额的基础上,选拔模式必须科学合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扩大面试比例,同时要注重学生选拔模式的多样性,确保将理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且富有探索精神与热情的学生选拔进入联合培养体制。

  3.2注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研究生导师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高低,研究生的培养既依赖于导师的指导能力,更依赖于导师的学术及科研水平。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导师问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僧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唤起研究生对科研项目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根据研究生个人能力及研究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培养方案,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并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研究生的个人发展。

  3.3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

  为更好地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通过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到联合培养机制中来。同时,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必须加以完善,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企业与高校之间要严格遵守联合培养机制,实现良好合作。

  3.4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利于推进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创新。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多团队协同运作的大型平台。政府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企业提供最前线的锻炼机会,高校提供教学、科研资源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协同机制的指导下,各个参与主体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实现深化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校鼓励研究生导师展现和交流学术成果,开拓学生科研视野。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相关专家可以到高校中去,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研究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实现教学优势。

  4结语

  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新时期提高我国高校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通过建设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2617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