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app]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27 来源:公共管理 点击:

【www.0413xx.com--公共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应以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为前提,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场馆特点出发,保证高校体育场馆充分发挥作用,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对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真正实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一、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群众体育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全面健身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但是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1.管理模式混乱

  由于高校体育场馆要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要,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支和维护费用比较昂贵,通常高校用于体育设施与管理的资金比较紧缺,存在着“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方式。在高校体教育体制改革的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管理体制存在共存的局面,因此,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混乱,不能结合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对于体育场馆的管理权上责权不明,体育系和公共管理教学部为管理权“明争暗斗”,连学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场馆都严格控制,这既不利于规范化场馆的管理,也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2.管理人员素养偏低

  体育场馆管理也是公共管理的一门科学,需要相对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场馆管理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还需要熟悉体育各学科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特点,以有利于组织协调安排运动时间。由于领导对体育场馆的管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偏低,这降低了管理人员招聘的门槛。往往存在着管理人员只是一个负责开门、整理器材、清洁场地的员工,在怎样有效运营,协调体育专业教学,合理租凭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问题上存在着局限性。这不利于体育场馆向合理规范化经营模式发展。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般来说,高校体育场馆是多用场馆的综合体,集篮球馆(主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馆为一体,当然还包括游泳馆。因为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管理模式的混乱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原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清,以笼统的要求和杂乱的规章来管理。

  4.场馆开放形式单一

  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运营较保守,一般情况下不对外开放,且只是局限于租凭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附加值较低的服务形式,没有或较少的专业的健身指导和运动训练指导,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这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意识,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锻炼者的运动情趣。

  二、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的相关因素

  1.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群体

  (1)大学生群体

  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差异,锻炼与健身意识还不是很成熟,对于某些问题的和社会现象较为客观、全面。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都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社会阅历缺乏,在某种情况下带有消极的色彩面对对于社会的认知批判性和辩证性。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中,随着生理上的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对违反管理制度的某些行为,大多数学生持认可态度,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指教和严格管束。因此,当别人冒犯了他们的独立性时,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不管别人是否有理都不愿意接受,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中,有些“蛮不讲理”,“目中无人”,拒不接受管理人员的管束。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与他们原来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在进入大学后对体育的认识提高,积极的体育态度、所学专业等息息相关。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方式,因人而异,尽量做到“全面照顾”。

  (2)教职员工群体

  高校教职工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更需要锻炼来得到精神满足。由于职业的原因,大部分人尚未具有主动参加锻炼与健身的体育意识,活动内容多限于轻便的晨练慢跑、健身走和徒手操等。目前进入体育场馆参加球类项目运动的大部分青年人、中老年的偏少。因此,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要做好体育健身意义的宣传,提高服务意识,尊重和爱护全体教职员工锻炼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使他们体验到

  锻炼健身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运动锻炼、健身的队伍中来。

  (3)社区人员群体

  由于高校的办学方向逐步趋于开放性,同时,大学生需要走进社会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周边社区人员群体更需要环境幽雅、条件较好的健身娱乐场所。所以,普通高校与周边社区应建立友好关系,高校体育场馆公休日、节假日可向周边社区人员群体开放,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共赢的新型关系。

  2.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

  (1)体育教师兼职的管理人员

  体育场馆的运营大多数是有偿服务,体育教师以教学为主,兼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但大多是季节性的场馆开放创收工作。因此,从时间、经历、管理质量方面多少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这种现象从工作角度看,易造成教师分心教学。从管理角度看,易影响管理质量。

  (2)专业技术人员

  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有体育专业的相关学历,有体育场馆管理的实践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可以胜任场馆工作,但他们缺少大型比赛的接待经验,没有定期学习机会,其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要有计划的进行学习,补充不足,否则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全民技术工人

  全民技术工人是普通高校体育场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们是体育场馆工作的主要操作者,每个人都具有相应的职业技术,工作态度认真,热情服务,但先进体育设备、应用能力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习。

  (4)临时招收农民工

  临时招收的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能吃苦耐劳,他们主要承担体育场馆的卫生等繁重工作,对他们的采用咋一定程度上要适当、合理,一旦采用,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遵守馆纪、校纪的良好作风,如不注意很容易使其养成好逸恶劳的作风。

  高校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所以说“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的实验基地,所以,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只有体育场馆的“软件”工作做好了,才能为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群体提高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地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管理目标

  高校体育场馆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与机制,有效提高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尽可能使其成为校内师生体育活动中心和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从而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蓬勃发展。

  1.校内教学训练与社会服务相兼顾

  高校体育场馆不仅应该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等,也应兼顾服务社会。由于这些场馆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投资,动用的是公共财政,理应面向社会开放,况且服务社会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所以如何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使体育场馆得以充分利用,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校内教学训练与社会服务的平衡。

  2.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使两者和谐统一,既遵循市场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又体现服务社会的公益特征,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重要途径,这是高校体育场馆科学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所提出关于“公共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的原则性意见。

  3.成本控制与完善支持服务的平衡

  在开放管理过程中,应采取整体预算机制,遵循“整体控制、分类运作、全面均衡”的原则,做到成本控制与完善支持服务的平衡。在场馆建设与维护方面,应在成本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尽力提高支持服务质量,如在场馆分类维护管理方面,不能出现因为部分场馆经济效益差而疏于维护、经济效益好的部分场馆装备设施过于奢华等现象,要实现学校室内与室外、小球类与大球类等各类体育场所之间的均衡;在收费方面,面向不同群体可采取无偿、有偿或两者结合的分类收费模式,但要遵循平等原则,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服务质量的均衡,不能怠干服务那些无偿或低费用使用的校内师生、小孩或老人等群体,而面向高消费群体或权势人员过于迁就。

  三、高校体育场馆公共管理策略

  1.明确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需要有明确的管理模式,以满足体育消费群体的精神追求。在新时期,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学校的体育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来制定明确清晰地管理模式。可以是以旧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为依托,不断完善实施新的管理体制;也可以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群体需求条件下,灵活的采取管理模式;也可以采取承包制的管理模式,是承包者在经营中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这样会使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加强经营管理,在管理方面由于承包者与学校签订了契约合同,避免了管理经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使经营管理更具有自主性。

  2.加强管理经营者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场馆经营管理者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不同群体,首先,完善组织结构,合理人员配备。其次,可以通过月月培训、函授学习、季季考核、年年评比等方式不断来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素质素养,另外,可以与其他学校通过交流合作,探讨有效地运营方式,取长补短,争取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扩大开放快空间。

  3.规范管理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证。首先,高校场馆管理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的特点,制定其符合各个项目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综合制定整体的管理制度。以改变管理权限不清,笼统无章法的管理制度。其次,在对外开放或承办学校某些院系的活动时,不能影响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学校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在这点上一要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另外,凡是场馆内有体育教学任务时,坚决不允许讲“关系”,以“老师的权限”与学生一起“训练”,以免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锻炼。

  4.场馆开放多元化

  高校体育场馆如果仅仅是用于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都不符合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利益的经济规律。因此,有必要开发场馆的新用途,使场馆开放方式多元化,提高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挖掘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这都必须保证在不影响体育教学、训练的正常秩序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比如可以在场内搭建临时舞台,举行晚会、舞会,也可将新生报到地点安排在体育馆内,还可进行毕业典礼和大型招聘会能活动。另外还可有偿利用本校的体育教师,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较高的体育锻炼指导等;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假期开设像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等培训班。这样多元的开放方式和服务形式,发挥高校专业人才多、学科面广的优势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和消费欲望,避免服务项目的单一化。

  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趋势

  体育场馆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全面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着作用,高校体育场馆不但要满足于高校自身的需要,还要相应地对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任务等有一定的承担。

  1.物业管理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无业管理,不仅可以改善高校体育场馆的整体环境质量,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延长,实现体育场馆的保值增值。物业管理是一种观念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精心的维修养护,对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备设施、等实行全方位统一的管理。在另一个角度来说物业管理与体育部门相配合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而产生的。两者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协调工作,由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制定场馆管理条例,制定可量化的岗位职责。体育部门负责承接校外大型比赛,并设置专门财务管理人员,按劳取酬服务承诺,从而更合理地发挥职能部门的效力,最终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营平台,合理运用学校场馆资源。

  2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潜力很大,内部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外部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应

  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国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两大目标是体育的社会化与产业化。要加速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体育市场、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大学生和教职工中大力开展各种体育消费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及周围社区居民个人进行体育消费,改变体育消费福利化的状况,提高体育商业化的程度,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择优举办一些具有示范性的重大体育竞赛活动,而将具有的娱乐性、体闲性、健身性特证的体育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推向市场,实现部分的企业化、民营化、社会化与市场化。调整和规范学校与体育场馆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彻底改革高校与体育场馆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制度,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场馆安排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化重要的标志,场馆安排信息化是场馆加强现代化管理,走合理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有效手段,加强场馆安排信息化,促进场馆内涵发展和全面建设的根本保证。为实现计划内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对场馆使用计划的安排进行合理分割,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对体育场馆分时段安排,提高管理水平,这是管理工作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信息化管理手段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实施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其开放时间的合理化,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让社会上更多体育消费者能够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教学内容、消费价格。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加体育场馆的创收,开展增收节支,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4.品牌战略

  由于体育场馆建设需要耗费巨大资金,且有较长的收益期,在使用的过程中损耗较大,某种程度上折旧过快,走现代企业经营之路是高校大型体育场馆要想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制定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发展经营为前提,制定先进的经营理念要以为锻炼者着想的角度;其次,内部要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服务体系。从我国产业划分层次来看,体育属于第三产业,那么就决定了场馆运营的服务性,优质的服务能够激起消费者的二次消费欲望,固定消费者;最后,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宣传,提高大众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增加大众的消费欲望。

  结论

  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要以真正实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为目的,保证发挥作用为前提。管理方式要多元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场馆开放要在体育体制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引导下,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倡导物业管理方式,加速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下坚持走品牌战略道路,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健康发展,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2799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