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是什么]关于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23 来源:会计理论 点击:

【www.0413xx.com--会计理论】

  论文摘要: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高职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突出问题,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理论认同的因素。因而要从以下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强化学科建设,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端正目标更新理念,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提升教师素质,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改善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研究

  一、高职学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1.高职生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不认同的信仰危机。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突出的“知”与“信”矛盾上。“知”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即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的“信”可作“信度”、“信服”“信仰”等多角度理解。“信度”指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原理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的可信程度,也即相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信服”从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上对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内容的认可程度,也即是否认同这些理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有用性;“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并在意识中自觉自愿地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不少学生而言知不知是一回事,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认知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而对理论从内心接受并完成知、情、意、信、行的心里活动过程的真正认同则就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没有解决“信度”、“信服”和“信仰”的问题也即没有解决对理论的认同问题。其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内容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脱节的,理论内容全是“假、大、空”的东西;二是对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理论的政治目的太强,阶级性太突出,全是为我所用,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舆论工具,无所谓科学性;三是对思政理论的指导价值存偏见,认可它的社会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不认可它对自身有实用价值。

  2.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根据思政课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重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教育。“认同”可理解为认可和同化,心理学中强调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也即强调对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接受,来自情感上的喜欢,出自内心的认可接受,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作为外在行为的价值取向。因为当学生没有解决理论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及指导性时,也就没有解决理论可不可信,值不值得学,学后有什么用这些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解决不了真学真知真信的问题。这些对思政课理论不信服不认同的思想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和接受时的阻抗因素。这种思想和情绪上的阻抗会表现在理论认同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全过程,使每一个过程的成效都大打折扣。认知难以深刻,满足于一知半解;内心情感不予认同,甚至是心存逆反;理论没有内化,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以理论指导行为,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信念不坚定;更难以把理论付诸实践,落实在自我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因而若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达成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3.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很好完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应包括: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接受及评价状况的认知标准;反映大学生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反映大学生为了维护思想道德准则,在行为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的意志标准;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程度的信仰标准;反映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状况的行为标准。”思想政治课是高职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其理解内化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也事关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确立信念,指导行动的三重任务的统一。它不只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关键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为此,思政课老师要以解决知信行相统一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教育。深入分析“知”与“信”矛盾存在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对理论的不信服不认同的问题,使之从知道与理解到认可与接受,升华为信念信仰,成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待深思

  1.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信仰形成冲击。学生决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接触了解社会,相反,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学生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来自教课书和课堂上灌输的理论,还会对社会现实进行自己的解读、选择和接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多元化思潮超越国家疆域跨越制度障碍向国内扩散和渗透,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腐蚀青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顽疾和陋习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的掩盖下向年青一代渗透,使青年在追求开放、独立的同时更为自我和自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国内社会环境,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力,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产生不顾社会规范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少数青年学生受此影响而追求极端的自由散漫。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行为的失范,不仅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在考问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回应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成为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2.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其缺乏说服教育力度。理论来源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若理论所描述或概括的不符合现实情况,会使人失去对理论的可信度,尤其是一些理论上的高调恰恰与现实中的失范构成直接的背离或矛盾时,都会影响到对理论本身的评判和信赖程度。而思政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探索与发展之中,有些原理并未成熟,有些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因为在编写教材及课程时过于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原理、规律,忽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往往很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完善性,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而某一原则它的现实可行性如何,怎样解释或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却缺乏说服力。三是因为教材内容过于泛化,如概论课几乎涉及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概括和高度浓缩,受老师水平和授课时间的限制,根本没有办法讲深讲透。

  3.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不信服。教师理论功底的深浅,教学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解决高职生对理论不信服不认同,提升教育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学生尊其师才信其理,只有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老师讲的是真话,教的是真理,才能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真信,对真理的信服问题。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信服程度与老师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联。一是与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呈正比,老师能否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能否深入浅出并轻松愉快地阐述原理讲明道理,尤其是老师是否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视野和辩证地分辨能力,能理论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二是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关,老师备课认真,教态端正,精力充沛,为人诚恳,诲人不倦,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人,所讲出的道理也会显得真实可信,反之,如果老师夸夸其谈,东拉西扯,言之无理,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甚至逆反。尤其是教师自身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澄清,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说怪话,更易造成学生对他反感和对理论的不认同。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关,若教师没有采取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习惯,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四是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课堂掌控能力有关,有的教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不会采用欣赏式、鼓励式教育教学,批评人太直白或太激烈,不尊重人或不懂得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阻抗认同的因素。一是远离现实的当代高职生对政治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意于政治。在校的高职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充裕的年代,生活在家庭幸福的环境中,在学校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方式生存,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过有精神引领的需求,学习理论完全是一种来自外在的你要我学的强制力。二是一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炼,缺乏远大理想信仰的高职生,不少人立志挣大钱而不是立志干大事,因而对政治素养及德育素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感觉不到德育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也有少数学生是受到社会或家庭、社区、同辈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多误读、误判甚至逆反,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对思政理论这类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取向的需求。四是受学生早期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早先接受的理论观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相背离就影响到学生今天的学习,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同。总之,如何消除学生已有的阻抗因素,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引领他们产生高尚的精神追求,解决一个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内生动力问题至关重要。

  三、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是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到信仰构建到意志支持再到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都要指向使受教育者排除认知上的枯燥,情感上的困惑,信仰上的排弃,行为上的不坚定,激发教育对象自身去完成认知、体认和内化,完成自我成长与超越。

  1.强化学科建设,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首先,教材要贴近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理论界与教育界需通力合作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克服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如脱离实际,过于抽象或宏观等问题。理论要跟上变化的实际,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实际,而且能够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树立“两课”的理论权威。教材定位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文字语言上增强可读性,使其更易于理解,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可学,易于理解和感知,从而真正解决思政课通常被认为的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把宏观的抽象的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成微观的具体可感知可体认的知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放在它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并关联到老百姓的利益得失中,让学生明白务虚是为了务实。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感兴趣且对引领学生精神世界有益的内容重点学习,着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的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端正目标更新理念,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首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也即具有一定的眼界、情趣、境界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培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从这一教学目标定位而言,老师的教是确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设法帮助学生扫除阻碍认知的种种思想障碍,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老师的教不是呆板地教授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消化、认同理论并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真思辩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的学更需要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经历知、情、意、信、行的心理体认活动过程完成对理论的认同,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强化生本教育、素质教育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要以学生为学习认知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素质教育在于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原理、原则类知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它要借助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看法和感受,教师应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总结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挖掘学生自身认知、体认、思维等各种潜能。目的在于以此排除认知阻抗,消解认知懈怠,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内心感悟。

  四、提升教师素质,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

  首先,提升教师理论及综合素质,增强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真挚的师爱、品格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亲切、依赖、信服。学生又会把对政治教师的这种情感喜悦、内心认可转移到政治课的学习中,对教师的观点心悦诚服,遵从教师的教导和顺应老师的精神指引。政治课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的修养以及政治理论的修养,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善良慈爱的品德,锐意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

  其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教育办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慧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人类天生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人类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一定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诚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是熟能生巧、巧而生变的产物。有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探索与提升。

  五、改善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说教法、直接灌输法、学生参与法、讨论法或辩论法、人格感召法、情感牵引法、直面以陈法、恒中有变法等,教师应做教学方法的有心人,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努力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切实有效的形式。大胆采用专题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专题调研、项目开发等教学模式,这多种模式讲究的都是教师当好主要引导者,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学生要解决好学习目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为我学,作为学习主体刻苦钻研,深入思考,理论联系社会及自身实际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理论,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资料,使学生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让学生在感官的冲击下更易于接受教师传播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5899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