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兮】简析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09 来源:市场营销 点击:

【www.0413xx.com--市场营销】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竞赛活动,它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着力于新技术的应用,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郑州科技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近年来,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学科竞赛体系和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选择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科竞赛项目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何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1郑州科技学院所参加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介绍

  当前开展的计算机领域的学科竞赛主要有两类:软件程序设计类竞赛和硬件电子类竞赛。就程序设计类竞赛而言,当前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该竞赛由国际计算机协会主办,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硬件电子类竞赛中,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它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就郑州科技学院而言,近几年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院自身的定位,组织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等国家级的比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等行业国家级的比赛,以及其他的一些省级和行业省级的比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比赛成果。

  2基于学科竞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郑州科技学院所参加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的调研,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和资源特色,建议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如下改革。

  2.1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2.1.1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构建基础类、程序设计类和综合应用类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各类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2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郑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目前所设置的典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程序设计类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和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设计组成,但这些课程设计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关联,这就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系统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若将学科竞赛引入其中,将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起来,从内容上设置成同一系统的方案设计,那么就可以使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相互连贯起来,教学组织也可以纵向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加入典型的竞赛案例,例如,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题目作为案例引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软件设计大赛的题目引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开展自主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还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3基于学科竞赛,改善实践教学环节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科竞赛,借鉴其中涉及的操作环节,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3.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结合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课程实验可分为三个层次: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的组装和调试等,重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型实验是让学生独自或分组完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难度的任务,培养学生进行软件综合设计和调试的能力。

  另外,由于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大多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开展,需要团队成员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充分的交流。因而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将每个题目的内容分配给3-5名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让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体会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设计能力和团队精神。

  2.3.2改变实验课程学时比例

  根据学科竞赛的需要以及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调整实验学时和理论学时的比重,适当的增加实验学时和课程设计的学时。一般地,含有实验环节的专业课程实验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50%,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课题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实验学时的增加可以让更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动手能力。

  2.3.3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对郑州科技学院教学计划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实验学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设计型或者综合性的实验来说,它所需的学时数往往难以确定,这样,我们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能随时做实验、随时搞科研的开放的实验环境,开放实验室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这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在实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基于学科竞赛,改革专业课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考核普遍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经常会忽略学科和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考试的内容一般都局限在教材范围内,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使他们仅仅本着考试的目的去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就郑州科技学院而言,我们建议采用开放性的考核方式,把考试的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例如,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可以采用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布置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上交课程设计作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本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情况,加上学生的平时表现,按一定的比重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结语

  基于学科竞赛,采用相应的措施,促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综合协调的发展,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6199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