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新材料的发展方向|浅谈透视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视域下的关怀伦理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0 来源:理学论文 点击:

【www.0413xx.com--理学论文】

  一、关怀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学者卡罗尔·古利根对女性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公正伦理把男性道德观作为唯一道德标准的局限,率先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提出了关怀伦理学思想。

  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在古利根的研究基础上,把关怀伦理学系统化和理论化,建构了完整的关怀伦理学理论体系,把关怀与女性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关怀伦理学个体性、具体性、主体性的特点。

  琼·C·特朗托批判地继承了古利根、诺丁斯等人的理论,把关怀伦理置于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中进行研究,总结出关怀的四种内在特性,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关怀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关怀伦理学意味着要对某人、某事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关怀是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具有行动性和实践性。

  关怀可分为四个阶段:关心是第一阶段,即感应到他人有某种需要,并做出满足该需要的价值评价;照顾是第二阶段,即决定怎样去满足他人的需要;给子关怀是第三阶段,即采取行动满足他人的需要;接受关怀是第四阶段,即他人接受满足其需要的关怀后作出回应。

  关怀包含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种类型。自然关怀是一种自然反应,不需要道德上的努力,它早于且优于伦理关怀;伦理关怀是自然关怀的积累和强化,没有自然关怀的基础,就没有伦理关怀。

  三、透视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视域下的关怀伦理学的特点

  1.关怀伦理的合理性

  首先,关怀伦理学把性别与道德联系起来,提出与传统“公正伦理”不一样的道德模式,在其后续发展中又实现了对性别的超越,把道德模式扩展到社会领域,积极谋求道德重建、人的尊严与幸福、社会变革,最终建立了一个两性平等且充满爱与责任的世界。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特别关注处在社会底层人的命运,反对异化和片面发展,谋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方法。

  其次,关怀伦理学强调道德情境,反对抽象、刻板的道德法则,主张从生活中寻找道德的价值,调整和创造传统的道德原则,重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再次,关怀伦理学认为道德主体是给子和接受、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相互依赖、理解的,主张用多极主体取代单一主体,注重多元化思维,具有主体问性哲学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谋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问的矛盾,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主体可视角。

  2.关怀伦理的局限性

  关怀伦理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关怀伦理与公正伦理的关系。关怀伦理强调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反对二元分割社会生活,但是它没有看到形成没有公私分割的世界是历史性的过程;第二,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伦理学关于性别与道德的观点具有合理性,但仍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寻的问题。如男女两性道德共有关怀的内在逻辑演绎路线的问题,人类道德产生与展小过程中的性别分析、心理学分析和社会历史分析的内在关系问题等;第三,伦理关系模式。关怀伦理学对以血缘或亲情为基础的伦理关系是如何扩展到社会层面,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第四,社会变革。虽然关怀伦理学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关怀问题,并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构想,但是它没有看到现实世界强权与压制挤压道德主体回交互性的对话空问。因此,关怀伦理学的美好设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如果关怀伦理学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观的理论背景下理解性别、道德及两者的关系,它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6210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