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上中学的费用_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实现途径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7 来源:基础教育 点击:

【www.0413xx.com--基础教育】

  美国以创新和发明见长,较少保守思想,不断开拓进取,科技发展世界领先。美国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重为造就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多次访美实地观察,就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推动因素、理论依据、实现途径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取向,旨在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超越和扬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但创新教育更是新时代所急需。传统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再现,教师重在讲授知识,学生重在记忆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和准确度成了教师最关心的事。应当承认,传统教育不太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有关。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美国学校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最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超越性

  创新教育摒弃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重构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传统教学常常按照一个模子“复制人”,而不是致力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不拘泥于现实知识的传递,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师采取启发、引导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各种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美国学校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品格。

  (二)独立性

  创新教育强调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行动意识的培养,而学生独立性的产生与培养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开放的实践场所是创新教育开展的空间条件。美国校内外高度开放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的学校还开设创造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实践条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避免让学生陷入沉重的课业负担、繁琐的死记硬背,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体性

  创新教育针对的是能够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多样发展,而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2015 年,美国创新教育基金会倡导美国学校培养学生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具备的独特精神品质,即坚持探索,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务实作风;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等。[1]

  二、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因素

  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创新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可靠的发展依据。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所以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实现了高水平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创新文化的辐射

  美国根植于新大陆,这与欧洲社会不同。滕大春先生在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译本作序时写道,美国需要拓殖边疆,需要冒险开辟,需要超新求生,需要在非固定、非永恒、非一成不变的环境中,面对新事物,提出新见解,从而建造新世界。客观形势迫使人们勇于探索而不守成规,革故鼎新、大胆尝试、勇于试验、不怕失败,由来已久。[2]这种传统延续至今。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美国立国精神的平等、自由、民主理念作为文化基础。学术平等表现为藐视权威、挑战未知、质疑既定结论,“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进步”的学风,这是去中心化的重要体现。美国中小学教育强调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不拘泥于前人和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承,试图通过已知结论的推导求证,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勇气和发问精神。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是多族裔、多种文化的大熔炉,利于多种理念的碰撞和交汇,这种环境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土壤和发展空间。

  (二)社会进步的呼唤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人们不断创新。随着创新周期的缩短,创新成果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出各种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诸多领域开拓创新,最终使这个年轻的国家发生巨大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的基础,作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创新教育的培养重任,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和发展可能性。

  (三)科技进步的诉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带来巨大改变。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同发展经济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改善社会物质生活实施条件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提高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相结合,科学技术愈来愈同寻求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重大问题的需要相结合。美国同行认为,人类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实施大规模知识战略,建立完善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云计算,才能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方面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3D 打印的风行,航天科技的迈进,生物工程的普及,对基础教育培养人的内容、规格、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知识陈旧率的加快,更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要切实从培养学生的高素质为目标推动各项改革;要由过去主要注重学科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要由过去的主要注意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要由过去主要根据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转向不仅要根据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且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质量;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提高其心理素质,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

  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注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即全面发展。但作为个体,由于其先天秉赋、后天成长经历和所受影响不同,每人都有其自身特征并逐步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

  学生个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别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之关键环节。多数美国中小学教师不以是否听话或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优劣,因为单一层面的评价标准容易造成方向性引导,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对于教育本身来讲,创新教育以较强的科学指导作为发展依据,如心理学理论的脑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其具有科学存在的内在可能性。

  (一)脑科学基础

  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而迄今开发利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学生的发展应是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需要开发大脑潜能,提高认知能力。随着人类对大脑功能的细致化认识,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逐渐被明晰化认识。在对左脑功能偏重于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理性思维等认识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对右脑能直接产生的能力有了科学的认识,如具体思维能力、空间认识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情绪表达和识别能力等方面。充分开发、运用右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创新潜能的开发,而创新教育则是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中小学教师在充分认识脑科学的基础上,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并通过专业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激发,为学生创新特质由隐性潜能向显性能力的转变提供外界动力。美国中小学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发现创新的火花。对右脑机能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师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态度和批判精神,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促进创新教育成果的实现。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即强调学习的发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构有创造性的意思;第二,建构必然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的起点与发展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动作或行为。建构是一种主动建构,并不是外界给予任何刺激主体都会发生建构,而是只有学习者了解了刺激对自身的意义或发现了刺激与已有经验间有某种关系时才会去建构。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其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整个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由与充分的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与教学中各种因素有关,也受来自课堂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根据学生背景知识,把学科、社会和个人三者要求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评价应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把是否利于学生发展作为合理教学评价的标准。

  在管理上,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仅仅是教书匠。教学应是师生间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想象空间和施展余地。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作出自我选择,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 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环境下,个体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创新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人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应是开发智能的教育,其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又必须从多元角度去思考,切实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多元角度培养创新人才。传统教育侧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学生的潜能被忽视、被压抑甚至被摧残,而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它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挖掘学生身上尚未被开发和发现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智能的兴趣目标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现代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基础。

  四、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与传授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美国中小学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例如,美国长岛市高中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在讲授气体的占空间、可压缩、易扩散性质时,都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学校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冲破现成的思维定势。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就能激发创新的火花。美国中小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在普通的教育教学中,美国中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性支持,这同样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条件性基础。

  (二)分层教学满足每名学生的创新发展需求

  在美国中小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是同时存在的。

  2006 年美国教育部开展了 700 万美元的中小学英才教育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宣布继续其由来已久的青少年英才教育计划(TalentSearch)。无论是大学还是高中,其在选拔英才苗子时并无固定的模式,往往先看学生数学或科学潜力,再看其全面素质。一般能力出众者(gifted),可能被发现并得以重点培养;某种能力出众者 (talented),也可能受到专门指导。“英才”在美国并不神秘,大约 20% 的学生被视为英才。在针对所有学生进行班级施教的同时,注重适应每位学生的需要开展个别教学,这为能力出众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美国基础教育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演讲或辩论课程来实现,有的地方从小学就开设演讲或辩论课程。在德克萨斯州,几乎所有高中都开设了辩论课程,鼓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用正确的逻辑方法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层教学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外部分组,即按能力分组或按兴趣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将所关注的潜在可发展能力作为培养对象,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内部分组,即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学习。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中,美国各州勇于摆脱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桎梏,开拓办学思维,创新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纽约州博览富高中(Briarcliff High School)物理课程的模块设置就反映了分层教学的特点。一是概念物理(10-11 年级)。介绍物质相互作用和能量的特性与本质以及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学、光学和原子核等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概念物理”是为那些今后从事非物理或非科学研究的学生准备的,传授作为现代科技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注重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及应用,弘扬和渗透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二是物理(11-12 年级)。课程运用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对代数和三角函数、实验技能包括图线分析方法有较高的要求,涵盖力、热、电磁、波、光学、狭义相对论和原子的结构。此课程是大学物理的预备课程,旨在为今后学习科学包括工程的学生做准备,传授从事任何一门科学或者工程专业的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方法。三是物理 C(11-12 年级)。这是进度快、相当于大学水平的物理,重点是力学。学生选学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微积分知识,学完后可以参加 AP 考试以获得大学的学分。物理 C 是为在物理学方面有天赋并立志从事物理专业研究的学生准备的。四是独立科学研究(12 年级)。这是一门选修课,为那些对科学、工程、数学、计算机有极大兴趣的学生作继续深造的准备。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充分发挥潜能。选学这门课程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科学背景,其在本课程所作的课题备受关注并全程得到指导。

  为了体现自主性和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弗吉尼亚州把课程标准称作“学习标准”,并在各门学习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学习标准并非涵盖全部具体教学内容或方法,而是鼓励教师参考这些标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学生修完这些课程须参加考试,根据通过考试的情况,获得不同的高中文凭。例如,就科学课程而言,要获得“标准文凭”,需最少完成两个不同领域的 3 门科学课程;要获得“高级学习文凭”,则需最少完成 3 个不同领域的 4 门科学课程。

  (三)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而非灌输

  在教材使用方面,美国高中学校完全采用“资源性教材”的使用思路。美国学生没有固定教科书,教科书有点像科普读物,是典型的资源性教材,师生依据教科书,却不拘泥于教科书,更不会拘泥于一套教科书,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教科书内容极为关注知识的关联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一般包括知识领域背景、知识主要内容、基本规律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知识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乎每个原理和知识点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时候,都遵从这种呈现规律,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或原理就不是一个又一个零散的学科知识点,而是一个极为综合的学科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知识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与生活的联系,都被清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知识系统,而非零散的知识,是一个知识网而非知识点。

  笔者在弗吉尼亚州自由高中(Freedom HighSchool)的一节物理课上看到,教师讲解物体平抛运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在实验台上操作,验证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测量物体的初速度,描绘其运动轨迹,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物体的轨迹方程;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实验数据的采集是实时的,数据的分析处理更强调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索式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较为宽松的探究氛围,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发生的全过程,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实验数据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过程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但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却是值得称道的。过程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将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记忆。

  美国的中小学普遍给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机会。以博览富高中为例,学生课题分为初级和高级,一个教师带若干名学生做课题,还要定期去大学或者请大学教授指导。例如,2005-2006年度,突触开发的指导教师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城区气喘病流行问题,指导者来自当地医院;质子疗法问题,指导者来自国家实验室;多样能源及其使用,指导者来自一家着名工程公司。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一般能够认真研究,大胆思考,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有不少课题,直接涉及现实重要的理论或实践问题。

  2006 年 5 月 3 日,纽约长岛市高中 (LongIsland City High School) 学生科博会隆重召开。参展者所推出的课题非常广泛,如校园内使用手机对学生学业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个性类型与吸毒、酗酒、抽烟有关吗、年龄是否影响学习能力、宠物对我们的生活有正面影响吗、房间的气味会影响人的注意力吗、虫子对不同土壤的反应、我们如何用太阳能替代电能、水母是否有助于净化纽约的东河、活力饮料的真相、健康饮食的发现等,这些问题让人深思,催人探究。

  (四)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

  美国中小学重视帮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或规律,逐步具备初步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备创造意识外,还要学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美国学者威尔逊(L.H.Wilson)认为,中小学应该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包括增加教室含氧量、让学生适当多饮水、改善营养、加强锻炼,运用色彩、音乐、图表;还应该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持之以恒。[3]

  美国中小学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这种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学生,无疑是 21 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纽约州教育顾问马丁 - 妮普(G.Martin-Kniep)博士提出“创新教育八法”.[4]

  第一,提出基本问题。在教授某一内容时,提出贯穿这一内容的问题,即进行恰如其分的设问,促进课堂讨论和思考,增强课程设计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第二,进行课程综合,保持课程内容的一致性。要教的东西太多,教科书越来越厚,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这是选择教学内容所要应对的挑战。因而,教师精选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不能过多依赖于教科书和孤立地组织活动或讲课。第三,分析课程标准。进行标准化课程开发与评估,帮助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来确立教学优先考虑事项。第四,鼓励学生实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获得真切的体验。第五,实施合理评价。首先,不搞百分制评价。百分制评价区分度太高,造成过度竞争,让人分分计较。其次,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引导性的评价标准,实行等级评价。评价过程中,要多看学生发展情况,多看学生全面表现,多看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技能形成情况以及品德和情感的变化情况均予纳入。第六,利用卷宗袋子。

  卷宗夹或袋子就是学生作业的汇集,用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几个方面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和成绩。这种作业的汇集具有目的性与系统性,是直抵学生思想和心灵深处的窗口。第七,让学生自我了解。教师不能让自己的做法剥夺了学生了解自己的机会,而是要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自我的长处与特点。教师不要总告诉学生自己看到了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而要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避免仅用以往的经验来臆想今后的事情。第八,培养学生兴趣。启发诱导,积极鼓励,耐心帮助,让学生乐于思维,懂得思维。

  (五)教育领域纵向延至大学

  创新人才的培养伴随着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是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普及性,其筛选功能相对较弱。

  于是,高等院校也加入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中,开展多种竞赛和筛选项目,在帮助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升的同时,筛选具有发展潜质的中小学生进行跟踪式培养。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的创新研究学院针对当地具有发展潜能的中小学生,就艺术、生物、化学、文学、数学、音乐、物理等领域设立“年轻学者项目”,提供创新辅导。麻省理工学院在“乐莫尔森-MIT项目”中设有“高中发明学徒奖”以及“乐莫尔森-MIT 学生奖”,前者奖励来自各地的中学生及大学生在医学、机械、计算机、环境等领域的创造发明,后者则针对具有特殊创造发明潜力的高中生,提供暑期专门领域的专业课程训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才青年中心”以及“罗宾森年轻学者中心”坚持实施“提前进入项目”,旨在鼓励中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提前升入大学的机会。

  (六)教育环境横向延至社会

  美国的创新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体制的创新、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创新、教材创新、教育投资模式创新、师资培训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等。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如现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力教育等问题,都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创新方案的出台,如设立技术创新挑战资助项目、杰维茨天赋学生教育项目等;设立教育创新奖,如蓝带学校项目重视中学的教育创新、教师提高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改善。国家“重点学校管理者委员会”每年还定期评选并颁发国家年度教师奖,鼓励致力于创新和优质教育的成绩突出者。除政府的政策支持外,众多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创新教育,为创新和合作理念的实现奠定基础。例如,弗吉尼亚未来问题解决组织,专门为高中毕业生举办工作坊及解决未来问题的竞赛。德克萨斯创新问题解决组织的服务对象,从幼儿园到大学,开展“想象未来”项目,训练学生从团队合作中,发展创意和想象力。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经常出去旅行。学到哪一部分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相关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

  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要带上孩子也行,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有孩子的家长要去欧洲旅行,学校积极支持孩子一同前往,并且各科教师也抓住时机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为其布置一些相应的旅游作业。

  美国各个社区里都设有图书馆、艺术馆、航空馆等公共设施,这些场馆都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可供学生参观、玩耍,还可供上课使用。例如芝加哥的一个水族馆,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底世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他们可增长不少见识,贯通课内外的知识。位于硅谷的现代技术革新博物馆,馆中的计算机可用于设计自行车、机器人、电子软件、人体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实验室,绝大部分是参与式设计,还专门设计了竞赛项目。博物馆每年接受大批参观的学生,这些高质量的博物馆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美国的各类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接触科学或艺术以及文化创意产物的学习空间。美国有些地方围绕教学创新、教材及创意课程等建立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创新课程研究中心,如美国创新教育协会、创新学习中心、国家教学中心、国家思维中心等。“美国创新教学学会”鼓励合作发展创意教学和教材,进行研究分享。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而是充分发挥校外力量。事实上,扩大教育环境的做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教育疆域虚拟延至网络[5]

  根据各州和学区所提供的网络课程资源,学校也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允许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注册网络课程。学校通过上述做法积累了传统课程、网络课程并用,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经验。例如,佐治亚多数学区允许学生跨学区选修网络课程,大大拓展了原有“磁石学校”由于家校距离或班容量带来的限制。甚至不少学区已经开始考虑通过他们的创新网络课程招收外学区的学生。

  二是课程教学不再受到“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限制,实现向以有效资源为背景的“学习中心”的转变,使基于互联互动网络的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延伸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范围。

  三是课程教学得到高效整合。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原有教学演绎教材的模式转变为镶嵌、融合的模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课程的统一性、普遍性、模式化,转而形成了个别化、差异化、动态性等特征。多媒体手段也不再限于对教室或学校外世界的真实再现,更在于对逻辑和概念进行形象化或形式化的处理,促进学生对复杂事实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追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现、甄别和保护。同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在最大程度上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事实上,这是对相关主体在评价方式、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美国学者认为,只有牢牢抓好创新教育,才能造就适应 21 世纪知识经济要求的开拓型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美国教育的一种品质。

  参考文献:

  [1]Creative problem solving[EB/OL].[2015-04-12].

  [2]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

  [3] WILSON H L.How Students Really Learn[M].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2006:89.

  [4] 马丁 - 妮普 . 教师成功秘笈:创新教育八法 [M].曾伏华,李扉南,等,译 .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55.

  [5] 刘翠航 . 美国中小学数字化发展趋势述评 [J].课程·教材·教法,2014(9):120-125.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6352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