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研究生的评语】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调查研究的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20 来源:高等教育 点击:

【www.0413xx.com--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髙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其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是社会发展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而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因此,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

  为了解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力,寻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采用自编问卷,从思想道德、学术科研、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四个方面调查研究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网上填写的调査问卷。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93份,其中,文史类占比46.06%,理工类占比44.53%,艺术体育类占比9.41%;硕士研究生占比94.64%,博士研究生占比4.83%。调查对象中,导师的职称职务水平都比较高,具有教授职称的导师占比64.63%,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占比50.64%。大部分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比较合理,15人以下占比达70.99%,值得注意的是,从问卷、走访和网络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来看,有些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达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数量过于庞大。

  (二)调查方法和统计说明。本研究除了运用问卷调查法外,还运用了文献法、网络法等调查方法。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输人处理和分析研究,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保证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结合问卷中的开放问题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二、调査结果分析

  (一)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熏陶者。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1.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具有较大感染力。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导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看法、人生态度、处事法则、治学态度及学术道德中。在和研究生的交往中,导师的学识师德和人格魅力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使研究生产生直接的个人体验,对研究生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在教育价值,使得导师在思想上的指引作用得以发挥,道德上的熏陶作用得以呈现。调查显示,在思想道德上,导师对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上,74.8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有很大或较大的影响;在个人的人生态度上,该比例达82.95%;在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上,该比例为81.42%;而在治学态度和学术道德上,则分别占比90.33%,90.58%。在调查学生对“导师的人格魅力”的看法时,74.05%的学生认为导师的人格魅力很大,21.37%的学生认为导师魅力一般,只有4.58%的学生认为导师没有或者魅力很少。

  2.导师与学生的融洽相处对研究生思想道德有正面影响。通过沟通交流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问及“学生对现在所学的专业和学习状态的感受”时,68.20%的学生对现在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满意。在调查“学生认为近半年的师生相处状态”时,84.48%的学生表示与导师相处融洽,师生关系紧张的比例仅2.56%,这部分学生大多表示导师在思想道德上对自身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建立稳定、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15337195135b6ab3d9320f3974676.png

  3.导师因材施教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潜移默化中施以间接的影响,二是采用直接教导方式给予直接的影响。调査“导师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方式”显示,38.68%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11.7%以直接教导的方式进行,49.62%选择两者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方式的优点是影响力持久且易于被接受,但对被影响者的观察力和领悟力要求较高;直接说教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但容易引起被影响者的抗拒心理。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教导,则能达到更好的影响效果。

  (二)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引领者。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不仅对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其能否优质就业直接相关,导师做好学术上的指导工作是学生的期望,也是时代的呼声。

  1.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决定性影响。调查“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导师使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时,发现67.68%的研究生认为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定期举行学术讨论是导师使用的最有效方式。指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列举书目等方法对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调査“导师在科研创新上对学生的影响”发现,在确定科研领域、选择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评定和修改、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髙等方面,导师都能施以很大影响,而对研究过程的监督控制方面影响相对稍弱,从侧面反映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力度不够,监督主动性不高。可见,导师积极进行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2.导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利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调查“学生所在的学术研究队伍氛围”时,数据显示,76.08%的学生认为自身所在的学术研究队伍氛围宽松良好,16.54%认为氛围严肃紧绷,另有7.38%认为无所谓。宽松良好的氛围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少学生对强制性的学习产生的排斥感,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科研意识,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是导师应尽到的职责,同时研究生也应明确自身责任,调整心态,改变认识,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术氛围,通过导师的引路,在学术和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多成果。

  3.导师的学术水平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调查研究生“希望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情况”和“希望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的情况”显示,93.13%的学生希望得到导师更多的学术指导和帮助,希望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95.68%的学生希望能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这体现出研究生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科研,没有导师的学术指导和项目训练,科研水平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和创新水平,针对学生的期望,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和课题指导。在调查“提髙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时,加强师资建设占比最髙,为41.98%,这也说明导师的自我能力提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导师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研究生需要面对髙强度的学习压力、科研压力、生活压力,这些压力给研究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导师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根源,又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强有力的缓冲剂。

  1.导师采取正确的指导方式能有效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往往会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严加要求。调査“导师是否会对学习状态与科研情况施加压力”显示,49.36%的导师会施加压力,对那些适应性和抗压性较差的研究生,这些学习科研压力容易转变为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在问询“导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心理状况”时发现,76.84%的导师都会主动关心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形式”显示,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占比63.36%。导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交流最方便,导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对缓解学生心理负担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有效学习和个人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2.导师的行事风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的行事风格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事作风及处事原则,容易被学生效仿,从而对研究生产生较大影响。调査“导师的行事风格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程度”显示,导师的行事风格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占比74.54%,影响程度一般占比22.39%,较少或没有影响仅占3.05%。导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导学生面对压力时积极应对、正派且有原则的处事风格,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导师是研究生优质就业的援助者。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社会平台上发光发亮,就业才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问题[8]。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师是学生就业的强大后援。

  1.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就业问题能有效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在调查“导师是否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导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过研究训练方向”时,结果显示,73.54%的导师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55.47%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了研究训练方向,这对研究生就业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导师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能够提升学生求职的动力,提髙学生求职的技能,促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地走向社会。

  2.导师结合多种指导方式能增加学生就业的可能。研究生就业形势与导师的参与度是有直接联系的,导师巳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地位,在研究生就业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推荐能增加学生签约的可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从调查“学生对导师在就业方面的期望”来看,学生主要期望导师能在推荐工作和分享经验方面做更多交流,各占比35.37%,另有15.27%的学生希望导师能帮忙联系实习单位,13.99%的学生希望能与导师进行更多的就业咨询。导师应结合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协助学生做好走向社会的答卷。

  三、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力的对策

  调查发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方面都能施以较大影响。然而,部分导师仍然存在缺乏主动性、缺乏和高校管理人员的协同教育工作、“放羊式”管理等现象。据此,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落实导师首要责任人制度。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强调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和加强师资建设,各占比41.98%,由此可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到,师生之间普遍缺乏思想交流,16.92%的师生没有定期交流时间;23.16%的导师并不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6.46%的导师未了解过学生的就业意向,约一半的导师未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训练方向。这就导致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外,普遍处于自我管理状态,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导师是学生的直接教导者,应当大力实施导师责任制,明确导师的责、权、利,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严格遴选,择优聘任;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和制度,让导师从招生到学位授予,都能站在主要负责人的位置,使之处于直接利害相关的情境中。内外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的主客观积极性,使导师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切实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导师学术能力建设,还包括导师培养学生时的管理技能建设和个人素养提升。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导师自身正直、无私、爱国、敬业等优良品格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在学术科研上的执着精神、创造性思维、道德规范也会引发研究生的共鸣和效仿。加强导师自身能力建设,能够让导师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学生,以丰富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激励学生,实现更好的研究生教育[1°]。导师要做好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学术水平,这不仅为导师培养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导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导师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导师在岗培训缺乏、考核指标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缺乏必要的认知与技能,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应当改革外部环境,加强导师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导师首要责任人制度,并进行导师的在岗培训,提高导师自身素质和育人能力。二是完善导师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如思想道德、就业等纳人导师考核指标,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采用导师自评、导师互评、学生打分和学院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奖勤罚懒,优化导师队伍。三是应当定期开展导师教书育人的培训交流会议,加强导师间的沟通学习。

  (四)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导师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新途径。导师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与把关者,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多渠道拓展研究生培养新途径。学院应当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中,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交流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生沟通,包括定期会议、聚餐,网络途径如QQ、邮箱、飞信等,导师应建立一个固定的交流讨论制度,并且共同遵守;成立由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不同的导师组成“导师组”,使研究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导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实验室为单位,提倡朋辈心理互助,营造良好氛围。

  (五)建立有效的帮助、监督和管理机制。调查“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侧重点”显示,导师主要进行了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课程教育,除此之外,19.85%的学生希望导师能着重加强素质教育,17.56%的学生希望能加强做人的教育,这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宗旨是一致的。然而,现如今研究生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导师和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不够,缺乏相互的协同工作。实现更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需要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学院应制定相应的协作管理机制,并搭建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沟通平台,做到导师和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同管理。

  四、结语

  导师是研究生的培养者和管理者,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其他途径和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无法比拟的效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导师不仅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也应在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优质就业等方面多加指导,形成以导师为主,思政教育人员为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70134.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