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分析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分析论文

更新时间:2021-07-27 来源:语言文学 点击:

【www.0413xx.com--语言文学】

  摘要: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及应用性较为缺乏,如果长期如此,势必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诉求。对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应用性,以期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指明道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思考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方向

  (一)基础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涉及文学作品研读,这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功”,让学生在作品中领会文学美学,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效用。研读作品是“知”的层面,在作品中领略历史、社会以及人类情感思维,并可以通过思维沉淀转化为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作用。

  1.沟通交往能力

  在职业交往中会涉及到单位内同级交往、上下级交往、跨单位交往、跨区域或跨国际交往等,这些交往也许只是浅层次的口头交谈,也可能是深层次的协商谈判、商务交涉,在此其过程中需要参与者能有周密思考、理性判断和灵活沟通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2.书面表达能力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针对日常工作的部分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或表达说明。对此,对此,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势必需要努力学习精确、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未来工作实践当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就是语言和文学,书面写作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这一能力在未来各行各业当中具有普遍应用性。

  3.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未来学生走向哪个行业,都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唯权势、不唯书本地坚持真理,在工作中创新变革,对传统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汉语言文学本来就是创新变革的产物,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新事物、新理念的创新过程,且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著作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宝库。

  (二)跨专业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外,还能够实现跨专业应用,尤其在未来工作选择上也能够扩大选择范围。第一,新闻编辑和记者。由于在新闻编辑及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涉及大量的编辑、写作以及排版工作,这些工作内容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交叉面较大,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大对这一方向的培养,学生们也势必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多学科知识,并为未来工作加码;第二,剧作家。随着当前影视行业的大热,对剧作家的需求也逐步增多。而对于剧作家而言,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学功底,更要具有文学创作思维,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如果该专业能够在课程设置中融合戏剧创作元素,也势必能够挖掘更多的戏剧创作人才;第三,秘书。对于秘书职业而言,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单位内上传下达、人员接待安排、文稿撰写、会务协调安排等,这就需要秘书具备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此,如果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添加秘书实务学习课程,也必然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多职业应用技巧;第四,语文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大专业的亲缘性较高,除语文教育中所含的部分教育属性,其他部分基本囊括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如果在本专业中融入语文教学法、教育学基本知识等课程,也必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专业定位,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每年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较多,想要让学生更有目标的实现就业。高校就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此,高校应积极寻找本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加强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学习的结合。具体来说,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系构建上,笔者认为应形成“基础理论课程(必修)+方向应用课程(必修)+实践课程(选修)”的新课程体系,除了继续保留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以外,更相应融入应用课程,让学生们更全面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可应用范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化学习定位。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例如新闻稿撰写实践课、秘书实务操作技巧实践课、剧本写作实践课、文学创作实践课、教育教学实践课、外语交流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修,以帮助学生更细致、更专业的掌握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汉语言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革新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虽然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教师资历情况来看,不乏有教授、副教授或博硕士精英,但是许多教师却并没有所教岗位的实践经验,这样也势必无法胜任教学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应革新教师队伍,以培养双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分批次送到社会岗位上进行先行培训,并在用人单位展开一段时间的兼职锻炼,减少社会隔膜。这样不仅能够改造本专业教学的短板,更能帮助教师累计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为未来实践教学打好教学基础。

  (三)改变教学模式,安排实践课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是秉持“一言堂”的讲课方式,这样容易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自讲、专题讨论、情景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学生实践课,例如紧密联系专业的“第二课堂”——社团(包括话剧社、文学社、编剧社等)、毕业实习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学生边学边用,培养专业课创新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相应建立技能实训室,帮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能够获取较为系统化的模拟职业训练,尝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谋求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186-187.

  [2]马晓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2-3.

  [3]范建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内涵辨析及易产生的误区[J].甘肃高师学报,2014(03):76-79.

  作者:杨继祥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8486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