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和专科_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论文

更新时间:2019-07-04 来源:实习心得体会 点击:

【www.0413xx.com--实习心得体会】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室建设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校企合作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凸显高职人才的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许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上,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校内缺乏必备的实验室,校外又无稳定的实习基地,这对积极健康地发展高职教育极为不利,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建设和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二、校内实验室建设问题及对策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开展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中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相连的重要基础建设,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认清问题,找出对策。

  1、校内实验室建设的问题

  (1)院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够。由于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且设备随着使用年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许多学校为了扩张把大量资金放在基建上,却没有把实验室的建设问题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只是可有可无或者“可早有,可晚有”,思想上不重视,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条件急需改善。

  (2)实验室日常管理不够完善。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学术气氛浓厚,教学秩序井井有条,实验设备完好率高,各科教学文件保管齐全。当前,虽然一般院校都有专人管理实验室,但由于人手少,事情多,一些学校尚不能完全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相关工作做不到位,工作效率和设备效益还不够高。

  (3)实验技术队伍状况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由于“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课轻实验”的倾向当前还存在,因此一些学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正确。作为“教辅人员”,他们在进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有业务能力的教师不愿到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学历、素质和技术水平下降,学历、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挫伤了一些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师队伍一样,都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条件。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的技术队伍。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科学的作用将越来越被重视,实验技术、实验设备将越来越多地向多学科、智力密集型方向发展,将越来越多地实现模拟化、综合化和精密化,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2、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实验室正是安排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必备场所,为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验室的投入,确保每个专业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和设备要符合教学要求,设备要经常维修和更新。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内通常有许多仪器、设备、材料等,对它们如何管理,如何使用和维修等是一些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因此要健全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工作基本上做到工作有目标、办事有规章、操作有规程、安全有保障,确保专人管理,专人维修,使实验室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

  (3)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实验室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有可能适应实验室的工作。同时,要完善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制定实验教师的职责、工作量分配、工作实绩核算、奖惩、分级定性考核等相关规定、条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既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有客观的评价,同时也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既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是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之一。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1)学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双方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从表面上看,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校企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实际上双方“貌合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一些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倾向于社会聘请,不愿意“订单”培养,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相关投入。虽然还有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实行“订单”培养,但也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减少实习费用,降低设备资金投入,想尽一切办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实际上大多都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主动。学校一方面给企业实习经费,一方面“乞求”工人师傅传授较多的实践经验给学生,而企业担心因实习生没有实践经验而影响了正常生产,大多消极被动,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2)高职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模式的矛盾。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比较特殊,是“两阶段”模式,前期在学校学习,后期(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习。这种模式意图让高职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在校学习,基本掌握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在第二阶段的企业实习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和丰富化。但这种培养模式自身所存在的弊端限制了企业实习作用,因为实习时间短,一方面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没有达到巩固专业能力的目的;然而一些非专业的关键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思考、与他人协作等方式才能形成,这也需要保证实习时间才可能实现。由于学生从开始工作到适应工作有一个过程,那么实习时间短,导致了学生刚适应工作,即将取得效益的时候,实习就结束了,明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而之前企业投入的培训精力与费用也随之付诸东流。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有效途径。经济利益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实习教学活动是非常不现实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通过行政指令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使校企合作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产生了很多校企合作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但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并非不能解决。如何确保双方的利益,特别是确保企业的利益是关键。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是怕人才多,而是怕没人才,而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是企业所需的。如果不是,企业没有义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必要为了帮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损失了自身的利益。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就是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具有培养前途的潜在“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那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就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实践证明,“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解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订单,源自商业经济活动范畴,一般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契约或单据;也指一方在生产经营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订单式”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确定契约关系,联合培养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且学生毕业后按照契约约定,到该用人单位进行就业的教育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的人才需求下“订单”,高职院校根据“订单”要求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岗位所需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搭建了平台,找到了途径。当然本文认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绝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合作,而是指校企之间的深入持久的广泛合作。合作双方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一方面企业可定期派领导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来学校,给在校生培训企业文化,指导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去企业给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带去最新的行业信息。总之“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要利用企业与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2)校企共同投资的实习基地可以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外经营。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把那些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和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由企业领导担任董事长,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并经营,既可安排本校学生和本企业员工实习和培训,同时也可接纳其他学校学生实习,甚至要面向市场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这样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也甚至能够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必定会乐于参与,从而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 何伟、沈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2).

  [2] 李平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 王怡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1).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fanwendaquan/20975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