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台北人|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9-10-21 来源:读后感 点击:

【www.0413xx.com--读后感】

  《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它们相互没有关联,出场人物也贫富悬殊,行业各异,在有如扇面渐渐展开的篇幅里勾勒了一个特定环境下社会的众生相,通过今昔对比,诉说着那些出身大陆后随着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人们的故事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 范文1

  《台北人》是一本小说集,由十四个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小说组成。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是从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台北人”。其实,作者白先勇把这些大陆人称为“台北人”是很耐人寻味的。他们大多都有不能忘却的过去。多篇小说中有许多看似相同却实质上不同的设景,让人有一种“人是物非”的乡愁感。

  《台北人》还是一幅“众生相”。书中有将军,有女仆,有知识份子,有帮佣工人,有军人,有社交界名女,有低级舞女,等等。书中的主角们各不相同,但都背负着一段忘不却、斩不断的往事。书中有三类人,一种是完全活在“过去”的人,一种是保持对“过去”的记忆,却也能接受“现在”的人,最后一种是完全斩断“过去”的人。如《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帮佣工人王雄就一直停滞在“过去”。王雄对丽儿的痴恋,是他对过去那个好吃懒做的湖南“小妹子”的怀念。

  十四个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作者笔下的尹雪艳仿佛不是人,而是魔,是幽灵。她超脱时间界限:“尹雪艳总也不老”;也超脱空间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作者还一直用风的意象来暗示她是幽灵,如“随风飘荡”,“像一阵三月的微风”,等等。她还似死神,“像一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踏着那风一般的步子,轻盈盈地来回巡视着”。她“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地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中年的、曾经口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地互相厮杀,互相宰割。”尹雪艳就如那高高在上的死神,俯视众生。人,皆不免一死。《永远的尹雪艳》就如同作者隐形的开场白,带出了后面的十三部故事。

  这本书还传达了身处动乱年代的痛苦。战争给书中的许多人物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里,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里依然存在着战乱和杀戮。和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真心的希望,世界各个种族与国家之间可以互相理解、消除隔阂,用更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 范文2

  在读完《永远的尹雪艳》时,我就在想,明明笑起来那么明朗的白先勇,为什么写出来的文字,是这样的凉薄呢?越往后看,就越忍不住拿他和汪曾祺老先生做比较。且不管书中出现的上流人物曾经如何,那些挣扎在社会“下流”的人们,如舞女、仆人、退役军官、教书先生等等,哪一个最终不是悲惨的结局?即便文中没有写明,也隐隐能预料到终章的凄凉。而那些上流人物的光景,也如过季的黄花日渐萎靡。

  和汪曾祺的饱含希望不同,白先勇是悲情的,每一个故事,都沉甸甸的,让你压抑、惆怅。

  我想这大约还是和作者的背景有关系吧。

  其实我很能理解他说的那段“文化乡愁”。他祖籍桂林,却在台北上学长大,可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他认可的家。他说在美国想家想得厉害,却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不是某所房子某个地方,而是所有关于中国记忆的总合。

  我真的是太能理解这个感受了。因为我虽然是淮安人,但是父母却在我童年时去往扬州谋生,于是我学生时代的假期,都用于淮扬两地的奔波。以至于我对淮安和扬州,都不是特别熟悉。上了班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工作生活,对从小长大的淮安区又变得疏远起来。高中那会儿,我常常会找不到归属感,对“家”的概念很模糊。有时候会很无所谓,有时候又很渴望有一个家。这个家,不是说有一个房子,有父亲母亲,而是有一个根,有自己深谙的气息和密切的关系牵绊,可以轻易地说出去某地应该坐哪路公交车,知道应该把外地的朋友带到哪些非景点的地方游玩。每当同学同事会以为我是扬州人,而扬州人又认为我是外地人的时候,都让我觉得自己像没有根的浮萍。以前在常州上学,总是要费一番口舌跟别人解释,为什么我是生活在扬州的淮安人。一遍又一遍,无奈,但也只能习惯。

  可是我真的很想有一个家,有一个根,不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直到我读完全书的14篇小说,才意识到,原来白先勇先生不是凉薄,而是一种悲悯。14篇小说,写了各行各业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际遇、思想,涵盖了最早来台湾的那批人的风貌。你是红极一时香车宝马的舞女也好,是上过战场战绩彪炳的军官也罢,无论你曾经的风头多么一时无两,都随着迁居台湾而没落了。

  大将军的填房夫人嫌台湾衣料粗糙不如大陆来的柔熟细致,可杭绸久置还不是沉了色?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祖上做官行善,家里是体面的公馆,到了台湾落魄还不是成了清贫的教书先生?“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金大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时候不也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老书中人物的命运,委实让人唏嘘不已。不禁又想到了之前刚读完的《煮海时光》。也许,只有侯孝贤才能拍出白老笔下的那些乡愁吧。

  我觉得附录里,欧阳子几乎完全写出了我心中所想。初读白先勇先生的书,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冷漠,但他真的不是一位嘲讽作家。他是以一种俯视众生的态度,怜悯着被迫迁移到台湾的这批大陆人,甚至,他在怜悯着世人。这些人甘于命运吗?不,他们是不甘的,也在挣扎,也在探寻出路。他们死死抓住过去不放,是因为太想要回到过去。怀念非谁,而是岁月。就是因为回不去,才会这样一直念念不忘。可惜时代的巨轮带起的力量凶猛,个人无法与之抗衡,于是他们终究还是消弭在这场尘世的浩劫中。

  说起来,我爷爷也差一点成为台北人里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舍不得将我年幼的大伯和姑姑留在大陆,或许就到台湾去做将军了。如今大约也就没有我,还能读到《台北人》,生出这样那样的感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谁都逃避不了消弭的结局。

  也许只有当死亡降临的那一天,他们才能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

  不如归去,最终都会归去。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 范文3

  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是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的单行本。每一篇小说犹如一座城,涵盖范围有大有小,各有各的特点,有各自的一个循环系统。但若是将这十四篇小说合成一本,就犹如将这十四座城合并成一个国度。

  这个国度,是白先勇先生创造的一个由盛转衰的值得他一生缅怀的国度。

  我的思想在白先勇建造的国度里纵横游历过,在这里,我只能以我的感受,以纵横的方式,绘制一幅不详尽的地图,作为一幅纪念品收藏在我的五脏庙里。

  一、《台北人》横而观之:

  (一)主要角色横而观之:

  《台北人》中的主要角色皆是跟随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一群大陆客,他们若非中年人,便是老年人;他们身在大陆时,都有过一段犹如梦幻的辉煌青春,而在台湾后,他们在现实生活这个沼泽中寻找能够捉住“过去”这根救命的稻草,可最终逃不过死神的裁决,宿命的终结,他们慢慢地陷进深深的沼泽中。他们几乎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各阶层:年迈的儒将朴公、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上流社会的窦夫人、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在《花桥荣记》中为商的老板娘、做帮佣工人的王雄、军队里的人的赖明生等等。

  (二)各篇小说横而观之:

  每一篇小说,不管长短,不管写作技巧,他所构建的故事,皆能看出每一篇小说都有“今”与“夕”的强烈对比,其“夕”有:青春纯洁、真诚善良、封建传统、希望与成功、理想与生命;其“今”则有:衰老腐朽、虚伪恶毒、物质西化、绝望与失败、妄想与死亡。如《秋思》中的华夫人,花园里种有几十株白茸茸的“一捧雪“,却非抗日胜利那年秋天在她南京宅院中盛开的百多株”一捧雪“,又如台北的花桥荣记,虽然同是小食店,却非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的荣记。

  (三)作者主要感情横而观之:

  说道此处,我不禁想活用一下《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所念,说出我理解的作者的主要感情:“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国盛忘不了!古来帝国在何方,荒草丛生淹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社会繁华忘不了!往昔谈笑皆鸿儒,今成白丁落魄了。世人都晓神仙好,真情真义忘不了!物是人非道无常,假仁假义泪尽了。世人都晓神仙好,人生美好忘不了!世人嗟叹命恨短,化作尘土都没了。”从《台北人》看出,于国于家,作者一片乡愁;于世态,作者感慨世道总在变,感慨世态炎凉。于人生,作者感叹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

  二、《台北人》纵而观之:

  (一)主要角色纵而观之:

  《台北人》中的角色皆是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的“过来人”。他们所走的路就是一条不断起伏着的通向地狱的下坡路。他们从曾经繁华一时的大陆撤退过来,而他们的人生也在随之倒退,像《岁除》中的赖明生,有过往日国军中的光荣战绩,但到后来,那光荣战绩就如他窗外夜空中放飞的孔明灯,有一段时间的光辉,却终熄灭于黑暗。又如钱夫人在窦夫人的游园宴会中,她产生了曾经在南京梅园新村公馆替桂枝香请三十岁生日酒的情景。

  (二)小说篇幅纵而观之:

  《台北人》各篇小说都包含有其一个特定的背景,每个背景包含着中国大陆某一个历史时期。串联之,会从中影射到中国大陆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该历史时期变化对台湾的影响。似乎民国成立之后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够在《台北人》中找到踪迹:《梁父吟》中有辛亥革命,《冬夜》中有五四运动,《岁除》中有北伐,《秋思》中有抗日,《一把青》中有国共内战。而最后一篇《国葬》则包含了民国史迹于一身。

  (三)白先勇先生情感纵而观之:

  1、《台北人》中的台北人并非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这些台北人全部都是大陆落魄到此的大陆客,不难看出,白先勇如此设计描写这样一群台北人中所含有的讽刺。还有,遍观这些台北人,他们不但不放弃“过去”,总是沉湎于“过去”的虚幻之中,如此自欺欺人,白先勇先生对他们所带有的讽刺不言而喻。

  2、这群大陆客来到台北之后的人生,尽是人生不如意,如曾经是将军的朴公,或是曾是将军夫人的钱夫人,渐渐地,可以看到作者在讽刺之上,流露更多的是同情。可以从一些语句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梁父吟》中“……兰花已经盛开过了,一些枯褐的茎梗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的发着一丝冷香。“、《冬夜》中”台北的冬夜愈来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却仍在绵绵不绝的下着。“前者怜悯朴公为时已老,不胜往昔;后者是对吴国柱和余钦磊难忘过去,被现实所逼,而放弃了理想的同情无奈之感。

  3、白先勇先生又于同情之上,溢出了一种惆怅之情。那,是对国家兴衰的担心;那,也是对家乡变化的忧心;那,也是对自己人生苦短的无奈感叹。每一个短篇之中,都穿插入一些对大陆的一些追忆,一些对大陆的忧心,一些有关人物主角在大陆曾经拥有过的东西。穿插进这么多,就好像在问:我们的大陆究竟怎么样了?他现在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好呢?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回去呢?

  纵横而观之,《台北人》中不同的大陆客在台北都市社会中演绎的众生之相,表现了当时台北都市中的人生百态,亦证明了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热爱之情,对家乡的惆怅之感,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感概之情。

  纵横在《台北人》这个国度里,感觉自己似乎是其中一员,总背负着一个宿命,与之搏斗抗争,像是《圣经》中所说,人生来就是为前世所赎罪,芸芸众生,逃不过六道轮回。可纵横《台北人》这个国度后,我总觉得,这个国度亦不过是被他人俯视而已。有些东西我们或许把握不了,捉摸不到,可总有一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把握的,就是活在当下。

  《台北人》中的台北人,在白先勇先生笔下,所走的路,皆像是一条起伏不平通向地狱的下坡路。可是,现实是,人的路不尽相同。有些人的路,他们一生平平,路无险阻,他们最终化为尘土;而有些人,他们的路,崎岖不已,跌跌撞撞,有可能跌回原点;有些人,他们的路,弯弯曲曲,走过很漫长的岁月,但他们却一事无成……

  但总会有这样的人,不管路是否弯曲,路是否崎岖,路是否陡然,他们的终点有可能就是天堂,亦或者,是下个后继者的指示牌。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fanwendaquan/22687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