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_高校转型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0 来源:实施方案 点击:

【www.0413xx.com--实施方案】

  摘要: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思维;转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与转型发展背景

  自从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首次提出计算思维以来,关于计算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国内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明确提出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对于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都非常重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将计算思维理念融入现有课程,大力推进计算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沈阳师范大学已开设《计算文件和计算思维》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了《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舍弃OFFICE应用部分,更加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采用CFC2008所提出的1+X课程体系。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专业的结合程度不高,面向应用的程度不够,缺乏对课程认证标准的认识,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技术最新发展的等具体问题。

  3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3.1注重教学体系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特征,引入了多种现代化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做到教学理念的多元化。教学设计中以布鲁纳教学理论中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导向,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原则,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分类、分层次教学。由于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采用了目标导向与专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式、案例式、主题研究型等多种恰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这些教学模式被应用于不同的课程模块中,根据课程特点,每门课程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来开展慕课教学,有效帮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学习。通过构建灵活、开放、共享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开阔视野。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与课上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

  3.2注重计算思维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沈阳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计算思维能力,从各专业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出发,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地,根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要求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3.3与专业结合

  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知识模块的结构来进行整体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组合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实验设计也要与学生所在专业相结合,向学生渗透专业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4对接行业认证标准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要与相关的行业认证标准相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可参照的标准有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标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国网考试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5分层次、模块化

  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简为“1+1+X”模式。层次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层次二为1门重点核心课程,通过该类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的目标。层次三是一系列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课程,通过该类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和研究创新能力的目标。由于学科专业需求的不同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实行分层次教学,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总体采用“1+1+X”模式,即“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N必修/选修课程”。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为重点核心课程,根据我校专业需求和特点,确定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Visual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科学计算”、“网站设计”、“计算机艺术作品赏析”7门课程,其知识结构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和设计四个领域。每门课程知识结构包括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三个层次,以此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根据专业需求,在7门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公共必修课,同时每学期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出6门课程中的若干门课程,以满足学生更多的兴趣和需求。

  3.6通过设置课程超市,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建立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设置课程超市,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使得考研与就业等不同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在课程超市中,建立不同的课程模块,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设置课程超市,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课程超市的设置,对教师能力要求有着较高的标准。教师需提高自身开发课程模块的能力与题库建设能力,从而建立起个性化的开放资源库。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各地基础教育中的也逐渐被大力推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lO(9).

  [4]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l(1).

  [5]牟琴,谭良,周雄峻.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6):44-49.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fanwendaquan/23525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