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19-10-07 来源:社会主义 点击:

【www.0413xx.com--社会主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

  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从自得其乐到心怀梦想

  无论春秋,每天傍晚,都是阜蒙县王府镇舍不代村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这里活跃着一支民间乐队,乐队成员或弹奏四胡、马头琴等民族乐器,或高唱一首首蒙古族歌曲,吸引众多村民一起随声附唱、即兴起舞……

  这支乐队名为“康乐”,寓为健康快乐,组建于2004年,至今已有13个年头了。乐队的队长叫高海山,今年68岁,是名蒙古族退休干部。

  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初见高海山却看不到一丝老态。他身体健朗,神采奕奕,热爱生活,谈起年轻的秘诀,高海山打趣地说,他的秘诀就是吹拉弹唱一辈子,心底洒脱天地宽。

  高海山回忆说,小时候,村里有个由10名老人组成的乐队,经常会聚在一起“乐得”(蒙古语,意为相聚欢乐)。他和两个妹妹就跟在老人们身边又唱又跳,回到家里仨人还会有模有样地学着老人们的唱腔和动作表演给父母看。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高海山用1角7 分钱买了一个玩具横笛,自己竟摸索着吹出了《东方红》《打靶归来》等曲子。后来,高海山的老师被他的执著感动了,送给他一支像样的横笛。就是这支横笛,让他彻底喜欢上了音乐,吹开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后来,高海山自学了二胡、四胡、马头琴、琵琶、电子琴等乐器,成了学校和入伍部队的文艺骨干。退伍回乡后,他又参加了农村文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

  2004年,高海山从镇武装部长的岗位上退休。时间充裕了,开始在村里寻找爱好文艺的村民,成立了康乐乐队。大家每晚聚在一起弹琴唱歌,农闲时排练节目,为村民义务演出。从2010年开始,他们又别出心裁,连续6年举办蒙古语村级春节晚会。

  高海山对于文艺的坚持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帮助。与高海山的侃侃而谈不同,他的妻子包秀珍不善言辞,朴素憨实。高海山组织演出、购置乐器、培训队员常常需要自掏腰包进行贴补,对此,包秀珍从无怨言。她说:“老高不抽烟、不喝酒,就这点爱好花些钱不算啥!”

  因为高海山的蒙族乐队办得红火,他本人又乐观好客,经常有慕名而来的各地蒙古族乐团到他家做客。而此时的包秀珍就会忙前忙后,为大家沏茶倒水、做上一顿香喷喷的农家饭。忙完之余,还会在一旁默默地看他们“表演”。高海山的父亲今年已是91 岁的高龄,虽然不懂音乐,却是儿子的“头号粉丝”。父亲和高海山的弟弟一起生活,年龄大了,腿脚不便,但只要高海山有演出,他保准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高海山有一双儿女,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回来时间不多。女儿女婿在镇上工作,经常会回来看望他们。尤其在高海山组织演出的时候,女儿女婿就会被叫来帮忙。虽然俩人工作很忙,但每次父亲有需要,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帮着做道具、布置舞台、收拾场地,毫无怨言,乐在其中。

  高海山对文艺的热爱,直接影响到了外孙子。外孙小的时候,高海山每天都背着四胡送他去幼儿园,孩子一进幼儿园,高海山就去找乐队的伙伴们练乐器。晚饭后,高海山还会带着外孙子一起去村上的文化广场表演。耳濡目染,外孙子也对乐器产生了兴趣,他说:“姥爷我也要学这个。”看到孩子这么有兴趣,高海山非常高兴,但考虑到自己是“野路子”出身,怕耽误了孩子,就跟女儿商量给外孙子请了个专业老师。最后,外孙子选择了学习钢琴,如今已经上初中的他,钢琴弹得非常棒。

  高海山最初成立乐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自娱自乐,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弹奏。他想利用全村蒙古族集聚、文化风俗基础好且能歌善舞的特点,把村子建成蒙古族文化风情旅游景点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向上级部门提交建设性报告,扩大乐队的影响力,认真培养下一代。他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结束采访,走出高海山家的大门,抬眼望去,近处是开阔的农田庭院,远处是巍峨雄壮的伊吗图山,高海山的“梦”仿佛近了……

  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慈祥的母亲

  我的母亲夏友珍比父亲大两岁,1923年6月初9日出

  生在小金县美兴镇大坝村一个农民家庭。受过严寒的人,最知春天的温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最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是穷苦农民出生,解放前受过苦,挨过饿,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使母亲养成了与父亲一样勤劳节俭的良好品德。

  解放后,母亲不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而且操持着全家人的家务,洗衣、做饭、喂猪,还要给一家人缝补。还在少年时,多少个晚上,我一觉醒来,还看见母亲在暗淡的清油灯下给我们缝补衣裳。父母儿女多,家庭生活困难,但是母亲省吃俭用,再穷也不让我们饿着、冷着,给我们采集野果、野菜。用牛、羊毛给我们编织裹脚、裹腿,虽然布的质地低劣,但每年总是给我们缝一件新衣裳过年。

  母亲脾气好,他对父亲温柔贤惠,父亲的个性强,母亲总是让着他,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母亲一声不吭,由他发泄。因为她知道如果跟他斗嘴,不能使父亲消气,只能是火上浇油,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母亲只有忍气,怄了很多哑气。

  母亲从来不偏心。她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要是我的儿女,我都心疼”。

  母亲不但心疼儿女,而且孝顺公婆。我的祖父李云银早逝,父亲既是遗孤又是独儿,祖母和父母相依为命。母亲想到她的公婆早年丧夫,历尽艰辛把丈夫拉扯大,尝尽人间酸苦。母亲为了感恩,对公婆关怀备至,端茶递水,嘘寒问暖,生活上关心,患病时精心侍候,让公婆安度晚年,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

  母亲不但勤劳节俭、孝顺长辈,而且关爱儿女。1962年7月,我小学毕业,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名列榜首。然而,在医院体检时,查出我患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我不能结婚,还说可能活不到30岁。当得知不能升学时,我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多么想读书啊!渴望读书的的愿望已经破灭,美好的理想变成了破影,我感到悲观失望,整天萎靡不振

  母亲看到我灰心丧气,就安慰我,她说:“三儿,你不要灰心,不能在校读书,你可以买些书,利用劳动之余在家里读。”她还说:“你不要悲观,新民大队有个姓王的人也得了心脏病,到现在已经50多岁了他都没有死。”

  由于我患心脏病,母亲格外心疼我,好吃的东西总是多给些。她把补药捣成碎末,把鸡蛋和补药蒸熟,每天清晨我还睡在床上,母亲就给我端来,叫我吃了再睡下。还给我吃一种叫“胃宝”的补药,这样滋补了好些年,一直到我成家立业。

  母亲的关爱使我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使我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我借阅初中学生学过的课本,并到新华书店买回来许多小说、故事、诗歌等书籍,利用生产队劳动之余刻苦自学,学到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们兄弟长大成家后,都分了家,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长子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当然要爱。老百姓就不同,幺儿的年岁小,需要父母的照看。我们的家庭跟其他家庭一样,父母跟我的幺兄弟一起生活。但是,我们兄弟姐妹们每年都要接她老人家来耍,这个不接那个接。当母亲有个三病两痛,年头岁尾时,我们都要回老家去看望她老人家,送钱给她,给她买她喜欢的东西。

  2012年,母亲已经是89岁高龄的老人,她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她说:“我万万没有想到能过这样幸福的生活,也没有想到能活这么大岁数。”我说:“这是托了共产党的福。”

  她总是坐不住,除了做一些家务事以外,还给孙子、重孙们做鞋垫,儿女们给她的钱,她从来不乱用,她给儿孙们买来留作纪念的物品,说是她过世后给后代们一个想头。

  就在我们想到母亲肯定能活100岁的时候,2012年3月15日晚上10点,母亲突发脑溢血病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突然去世,她连病都没有病一天,就这么快离我们而去。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用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了母亲。

  两眼泪汪诉衷情,五里长路送英灵。终天惟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敬爱的母亲啊,您老人家安息吧,我们一定铭记您的谆谆教诲,再生之年做一个与您一样的好人!

  以家风家训为题的作文600字:勤劳节俭的父亲

  1925年3月27日,父亲吴太富出生在小金县新桥乡一个名叫穷沟的穷苦人家庭。

  解放前,父亲给地主马尧贤当长工,受尽了剥削和压迫。父亲为了养育了八个儿女,起早贪黑,背柴卖草,挨饿受冻,甚是凄苦。然而,二哥吴定友还是在1947年活活饿死。

  解放后,贫苦农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还是十分贫穷,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逼债和三年的自然灾害,我们家常常缺吃少穿。

  在大集体时代,父亲为了多挣工分,增加家庭收入,秋收过后,每天天刚亮,就背着100多斤的粮食到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国家粮库交售公粮,由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艰险,回到家里已是傍晚时分。稍事休息一个多钟头,又开始背第二趟,往返近三十公里,待回家时已是下半夜。他的脚打起了血泡,走撑了腿,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是为了完成运送公粮的任务,他只好忍耐。

  父亲身怀技艺,村上搞修建,离不开他这个好石匠;春秋播种,他撒播小麦种,撒播的小麦长出来匀称,不稀也不密,恰到好处。他还会木工活,家里许多家具都是他做的。父亲是个能干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没有电,父亲到几里外的河坝去磨面,身负100多斤的粮食,一口气背到磨坊,磨完了面从来不在磨坊吃饭,肚子再饿,也要把面背回家,就是下雨也不例外,就算夜深人静,他从来不在磨坊过夜。他利用村上每10天一个假日的时间,到十几里外的高山坡上挖木香、羌活等药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父亲承担着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为了养活全家,他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爱惜粮食,从来不浪费一粒粮,不小心洒落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吹干净灰尘后,又放进嘴里。如果喝玉米粥,他还要把剩在碗里的粥舔干净。他说:“在旧社会我们饿过肚子,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我把父亲的话铭记心中,不得不对父亲勤劳节俭的美德肃然起敬。他的美德使我一生受益,我以父亲为榜样,勤奋工作,勤俭持家,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1999年2月初6日,父亲走完了他74岁的人生旅程。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安葬了敬爱的父亲,为了寄托永久的思念,我用白色的大理石给他立了一块碑,上面用隶书刻着:望云思亲-----父去悲从心头起,子存教诲记永年。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2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