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岁能让梨_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3-25 来源:中国经济 点击:

【www.0413xx.com--中国经济】

  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如下是中国人才给大家整理的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做孔融。他从小性情活泼、为人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虽然家里的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求他们勤奋读书、对人要有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之间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只想着自己,当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但是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在家里,总抢着扫地呀,端碗,非常讨人喜欢。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些梨子来他家,父亲叫孔融和他的兄弟们开始自己拿梨吃,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孔融这孩子虽然才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就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更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biyelunwen/2967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