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高深|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更新时间:2024-03-13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0413xx.com--散文随笔】

  篇一、庙后的那间屋子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念成佛,也就是顿悟。悉达多因为困惑于人们怎么会有生老病死、人世间怎么充满了那么的苦难而在菩提树下思索了很长时间,然后顿悟了,顿悟之后就成了佛。其实“顿悟”这个词,看起来好像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不是,那需要在前期有足够多的观察、感受、分析、推理,进而形成逻辑极为严谨、完全展示真相的觉悟,在那一时刻确定下来的,才叫顿悟。

  “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只是明白了一件事、一个道理而已。并且最糟糕的是,有些人虽然当时明白了,但过后就忘了,不能永远坚持、举一反三、义无返顾。现实中太多的人都能突然间明白一个道理,可下次还要犯错,就是因为,“一下子就明白了”式的顿悟并不等于大彻大悟。真正地大彻大悟了,就直接注入思想了,主导灵魂了。悉达多的顿悟就是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之后当然也不会再流俗。

  他告诉世人,这个所谓的世界是虚幻的,是相由心生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这样虚幻的世界有许多层级,如七级浮屠,进入哪级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观”;但升级要靠修行,生入逆旅,死入归途,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修成正果,而那所谓的正果便是进入极乐——俗人们永远也理解不了的那种境界。如果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出家人可能比俗人都俗,但佛教是科学的,其实讲述的就是量子物理。连爱因斯坦都曾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还有一种说法:当人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佛陀已经坐在山顶上静等我们2500年了,可我们还在半山腰上。

  悉达多成为释迦牟尼佛后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和他一样,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于是他在宣讲他的觉悟时,便有了众多的追随者。很奇异但又非常合理的是,悉达多成佛的时代,也就是老子在出关前写下《道德经》的时代。那时候的中国也有许多人在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却争论不休,史称“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老子当然也就没有几个追随者。而老子所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无中生有论,和佛教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现在,因为是末法时代,太多的人打死也不明白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奋斗啊、争取啊、财富啊就成了褒义词。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去想,人死后什么都带不走,恰恰就证明了一切“有”终是“无”,而为了那些无中生有的虚幻之物,人在活着时却曾经那么费力劳神,甚至泯灭良心,导致在死后的考核中成绩不佳,只好轮回再修。——就算是迷信罢,却也能“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也因此,当今看到真相、掌握真理的人注定孤独,因为他们在看到真相后所进入的境界,就只有自己才能全部体会了。被物魔既缠身又缠心的人不但听不进去,理解不了,还会反过来咒骂他是疯子。

  这样的孤独,确实值得享受。因为这样孤独的持有者,拥有着另一种更大的财富,从“一下子”到相伴终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总想找到世界的真相,后来听闻说在一座庙的后院一间锁着的房子里就能找到,那人便很想看一看。可老和尚把他拦住了,说这样做太危险,很多人都想看,可进去之后就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那人不信,非要去看,结果真的是有去无回。在现场验证的小和尚都吓坏了,暗思发现了真相原来真的这么可怕呢。但老和尚却笑而不语,任凭小和尚怎么问,老和尚也不说他为什么会微笑。

  我曾经拿这个故事问一个人:你知道那老和尚为什么要笑而不语吗?那人说不知,我就告诉他:那个老和尚的笑而不语是一种恭喜,他恭喜那个人终于看到真相了。而在外面等着结果的俗人,还活在假象里,又怎么会觉悟到这一层呢?

  篇二、装作一种样子

  农历七月初七,有朋友相约小聚。此日是乞巧节,所谓的中国情人节,主人约请的人便搭配得很好,四男四女。在一家清真店吃火锅。开场时,主人说: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请大家举杯,装作那什么的样子,干杯!

  显然,这是主人开的一个雅俗并存的玩笑。在此间装作什么的样子,就是装作每个人都有情人的样子,可谁是谁的情人呢?主人不能乱点鸳鸯谱地随便分配,每个人在刹那间也不可能立即就有属意的人,哪怕仅仅是“装作”。其中某男某女是不是原本就有情人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种“装作”虽然很有趣,装起来却很难,可能有的人被多个异性喜欢,有的人却没有“装作”的对象。目标并不明确,想装也装不起来。

  八个人中,有的已经相识了20多年,有的刚刚认识。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突然间被倡导装作什么关系,大家还是都缺乏演员的素质。事实上就算很会演戏,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即进入角色,就算是“装作”,相互之间也有个愿不愿意为某人而装的问题,潜台词似乎是,装也得以协调为前提。于是,虽然主人有了这样的倡导,真的只是应情即景的玩笑,没人真的去装,除非原本就是。

  脱离开这个场合,想想在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都在装作什么的样子呢,装深沉,装正派,装淑贤,装纯洁,装……有些人甚至装着装着就装出了习惯,成了对自己的一种“塑造”;但因为毕竟是装出来的,外在和内在不统一,便常常让自己言不由衷,行不由心,以至表面上硬撑,心中懊恼不迭。突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著名絮叨: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我猜,孙悟空是因为被唐僧说中了心事,才恼羞成怒地要打唐僧的。

  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装作什么的样子,可能会起到营造气氛、渲染效果的作用,但是在不该装的时候还装,特别是装得不圆满,能让人看出是在装,就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怎么样?装作不再装的样子,试试会发生什么?

  我居然吃了一惊:很多时候会营造尴尬。不能应情即景地“装”,就难免如自我脱的光了一般惹起别人的惊诧莫名。事实上,“装”才是应情即景的,不由自主的,习惯成自然的;很多时候不再刻意去“装”,反倒比“装”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在有了足够的经历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演员。只有在怎么“装”都不像的时候,展现的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值得叹息却又必须认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装”:有些人明明是在丑态百出地表演,你却必须鼓掌,因为你很坏,潜意识里希望那种丑态继续延续下去,成为《皇帝的新装》。或许你曾像那个孩子一样率真地指出来过,可随即,你一定吃过相应的苦头。于是你才学乖了。

  想想毕竟还有许多苦口婆心的人,那得需要多强的心理素质啊!

  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到这时才知道,唐僧不是爱絮叨,他是在陈述一个真相。

  篇三、心如止水

  我不知道谁能懂我要说的,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人,肯定是人生中的一大惊喜。但如果没有呢?就打消倾诉的念头?

  野外正是桃花开得最闹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在欣赏它们。想像在一片花海中流连的人群,我不必亲身参与也能想像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有朋友邀请去看花,我说不去了。不必参与也能想像,是因为以前参与过,以往的记忆完全能够对应如今的现实,大同小异而已。不想参与也是因为没有兴致,去欣赏了又能怎么样?以前看过和今天又看终究还是重复,就像已经过去和正在面对的日子,看起来不一样,实际是重复,只是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年龄在一天天增加,距离归期越来越近。看不懂花开花落的寓意,也就不知道季节轮回的象征。而这样的重复也叫经历,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但毕竟有很多人会在某个时刻恍然大悟。那时会有释然,也会有遗憾,想起了来时的目的,却无奈于整个生命进程都曾经失忆。

  生命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去了还得回来。再回来,场景大同小异,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桃花还是桃花,只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迎风。”

  没有兴致去看花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自己去没意思,结伴的话嫌人多。我不能请求某个人坐下来和我谈谈心。若只是找一个伴,最好是异性,我不知道谁能胜任。真的,我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说,渴望有一个人能理解,能回应,但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在哪里,于是再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

  原来找一个可以交流的人竟是这般的难啊。我说的交流是能够取得默契的那种,知心知音的那种,悟性能够达到相应层次的那种。在这个世界修炼,能够窥破常人之不见,肯定需要一个分享者,这是一个自念头一起就在心中涌动的愿望,不愿压抑,也不愿打消,渐渐地就成了生命进程中一种等待。想像中如果真能遇到,肯定会喜极而泣。然而正因为有所期待,心如止水的感觉便成了常态,周边满眼都是人,却不知道谁是我在等的交流者。在这样的状态中久了,就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人群中感受孤独,竟是如此的凄美。

  这也是生活意义的一种吧。生活中不光有柴米油盐这样的物质,还有心灵领域的精神。在深刻了然物质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后,让心感到舒服便成了主要的追求。这同时也构成了一种自虐,很多时候都感受着“装糊涂”比“真明白”要幸福得多,因为明白了,知道原委了,接下来就要经常面对无奈——我们能够塑造的只能是自己,对别人有什么要求都难免是一厢情愿。特别是在知因求果的时候,有些因只是看起来会有相应的果,但很多的事实却是从因至果并不会那么直接,就像春花不一定成为秋实,所有的因都面临着不确定的果,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但在人的思维里,知道了前因就渴望得到结果,如果期待中的果总是遥遥无期,情绪上就会变得焦躁。这就是知道了前因的害处。如果不知道,也就不会有期待带来的烦恼。

  简单一句话:活在当下,好说,不好做。

  有一次在和朋友谈到所谓算命的话题时,我就说,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且前提是那命运被测得极准,你接下来会怎么样?应该是趋吉避凶吧,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既然吉凶已经是注定的,你又如何能趋?如何能避?而假如能趋能避,岂不要人为地更改进程?那结果还能恒定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进程都处在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状态,这才是科学。也如同我在前面说的,去年看过的花,今年不看也罢。

  突然想起以前。以前我曾得意于知别人所不知,然后觉得自己已经站到了一个相对高的地方,看着一些事件的演绎,期待着一个结果。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我深刻体验到了因果之间并不存在想当然的逻辑,体验到了佛的笑而不语是多么高的境界。

  在平静的状态里心如止水,在人群里穿梭却如同一个人行走夜路,我因此感到拥有了一切。作为一个能够驾驭自我、省视自身的人,虽然已经心无挂碍,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凡有给出,必让对方满怀。前提是,对方有足够的胸襟。

本文来源:http://www.0413xx.com/wenzhangyuedu/294223.html

为您推荐